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得意言语滋味深

作者

姚能文

合肥一六八陶冲湖中学 230011

为了取悦阅卷老师,为了所谓的“快餐写作”,许多中学生写作时,沉迷于机械的形式、华丽的辞藻、套路化的结构、单调老套的选材,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文章空洞乏味,思想性、人情味、文学性缺失殆尽。因此,本色写作,写出生活味、故事味、人情味、文学味、思辨味,很有必要。

一、写出生活味

放眼少年时:选材宜首选年少时的亲身经历,写校园生活的体会与感悟,写业余爱好的培养与拓展,写探索大自然的愉悦和刺激,写亲情交往中的感恩与感动。语文教育家于漪写《往事依依》时,选取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等童年往事,就很有生活味。

描摹乡土气(市井气)、自然色:如果写乡村生活经历,应当写出乡土气息、自然之色,写山环水绕、天高云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田野丰饶、小院娴静等。如果是城市生活,应当写出市井气息,写广场舞旋律、行道树倩影、站台匆匆、公园秀色、小区一角、霓虹灯下等。

关注身边人:看看教材里大师们笔下的形象,写师长的有: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海伦·凯勒笔下的莎利文老师,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无不师德师魂传千古。写父母亲人的有: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纵情写母爱;朱自清的《背影》,含泪思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真情忆慈母。写童年好友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杰利鼓励我,宽慰我,帮助我,真是有心人;《故乡》里的少年闰土,又勇敢,又博识,又健谈,实在令人喜爱;《社戏》里的双喜聪明机智,大胆热情,还敢向外婆写包票,真是够哥们。作家如此务实选材,我们中学生为何恋上虚无飘渺?

选取日常事:《台阶》里,林祥森写父亲为了朴实的梦想——高台阶的房子,勤俭一生,积劳成疾;《散步》写亿万家庭的常态琐事,表现的是不凡的真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满溢着童年的温馨愉快,童真童趣。

二、写出故事味

有故事味的文章,要交代清楚要素,并适时为下文做铺垫。我们以莫怀戚《散步》为例。文章开篇就铺叙故事的要素:“我们一家在田野里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接着描写初春田野的景象,铺叙“母亲终于熬过了一个冬天”,顺势交代了时间、起因。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故事味的文章,一定是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如《散步》先写“发生了分歧”,终于“我决定走大路”,又转折到母亲说“走小路”,在矛盾冲突中将“我”的孝顺,母亲的慈爱,妻子的贤惠尽情展现。而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社戏的过程也可谓一波三折:平桥乐土(难忘)——看戏波折(郁闷)——月下行船(兴奋)——船头看戏(无聊)——归航偷豆(难忘)。

有故事味的文章,一定会细节刻画人,细节打动人。朱自清的《背影》刻画“背影”的细节当属经典范文。那“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那“蹒跚”地走过铁道、努力向上“攀”的动作,定格成爱的永恒,爱的丰碑。

三、写出人情味

讴歌真善美,写出人情味,是写人记事记叙文的根本目的。

选取典型事例,刻画典型细节,是写出人情味的灵魂所在。《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因为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儿童”、“防空洞中谈理想”等典型事例及细节,才具体而有力地塑造了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形象,让“最可爱的人”这伟大称号成了解放军战士永恒的专属。

适时抒情、议论,打造有波澜的情感线,是写出人情味的辅助手段。而抒情的艺术又要灵活,不能为抒情而抒情。除了直抒胸臆外,还可以环境烘托,情景交融,侧面衬托,动作表现等。

看李森祥《台阶》这段:“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语段中父亲的动作描写,就表现了他建好台阶时的兴奋、羞怯和憨厚。

再看《阿长与 < 山海经 |> ,先抑后扬,情感有波澜,突出了阿长的可敬形象,抒发了对阿长的赞美之情。《驿路梨花》巧设悬念——“茅屋”主人是谁,引起读者兴趣,突出人物品德;又通过描写梨花的洁白芳香,或营造氛围,或烘托心情,或象征人物精神。如果我们写作时,能打造有波澜的情感线,那条理将更加清晰,主旨将更加鲜明。

四、写出文学味

要注意词语的选用。好的词语,形象生动,含义丰富,富有表现力。看朱自清《春》一文: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偷偷”“钻”就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写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既写出了蜜蜂的数量繁多、灵动活泼,又侧面衬托了春花的芳香。

要注意句式的骈散。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说过: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使语言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要注意活用修辞。比喻、拟人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可以使语言有气势、有表现力,引用也很有文学味。

另外,恰当的人物描写,可以让主人公栩栩如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精妙的景物描写,富有画面感,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

五、写出思辨味

文章的立意要有高度、有宽度、有温度,除了必要的中心句、适时的议论抒情,尤其要注意文末的深化、升华。

朱自清的《春》,由描绘春天的美景,升华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哲理高度,写春天是希望,是梦想,启迪人们珍惜美好的春天,盛情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增强了表现力,也很有气势。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深情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抒发了“对母亲的哀思”,表达了报答母恩的强烈愿望。又升华到“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一宏大主题。这就是文章的宽度、高度和温度,这就是文章的思辨味。

文章结尾还可以说理,留白,引人深思。郑振铎的《猫》的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就很耐人寻味。

总之,文末拟抒情、说理、象征、转折、升华、引人思索等,尽量写出文章的深度、宽度、温度和思辨味。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创作杂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