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分析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中国故事的实践途径

作者

周垚 许雪萌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河北保定 071003

摘要:英语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英语课堂上能否让学生参与中国故事,既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引入中国故事,并以此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故事;课题;路径分析

引言

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英语不仅在我国有着广泛地使用,而且还被其他国家广泛地接受。但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文化失语症的状况。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教师应在英语课堂上引入中国故事。大学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和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

一、中国故事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1. 中国故事的特点

中国故事是指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具有一定情节和主题的故事。其内容大多是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等,一般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故事。其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二是以人为中心,多涉及人物命运;三是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多。同时,中国故事的内容往往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

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引入中国故事,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和呈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利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故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并学习语言背后的中国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同时,英语课堂上引入中国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The Chinese Study”这一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生用英语参与“中国故事”的实践途径

1.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新媒体是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得出,数字技术的使用是中国文化正确传播发声的重要途径从获取资源信息的角度来看,“数智”时代的到来和AI语言大模型的创设,便捷了关键语料的查询获取。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新媒体工具依赖程度高,但新媒体平台中,如小红书、公众号等平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仍有待商讨,相关的内容也相对杂糅,尚无大一统的整理研究;专业的术语库平台虽可供术语查询,但又缺乏故事讲述。但无可置疑的是,新媒体确实便捷了“讲好中国故事”相关术语、相关表达的查询。同学们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搭建交流平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讲述好有关中国特色的相关故事。

2.深挖课堂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针对课堂教材设置二元对比多、中国观点表达模糊和课程体系碎片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该项实践需要以高校老师自身能力为主,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补充中国官方观点,跳出单纯的中西二元对比思维。但是二者关系如何把握,如何重点突出教材选择的思辨性,是引导学生有效思考的关键。其次,针对课程的碎片化,或是教材无法满足“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要求时,教师可合理根据需要选择教学补充材料,有机串联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连贯单元表达,构筑教材逻辑,层层深入,点滴构筑能力的金字塔。

3.创新课程设置,考核综合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教学方法应当跳脱出听说读写译的传统框架,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设置公共演讲、小组展示、制作短视频等环节,通过实际环节进行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课堂实践。通过知识输入转换到知识输出,通过“翻转课堂”的引入,倒逼学生学习,增加“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性。而当下高校在综合考核时也不应该“一考定期末”,应当实施阶段性考核,展现学生综合水准。而在考核评估,可以融入自评、他评体系,丰富化考核标准。

4.融合跨学科视角,培育复合型人才

已有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课程设置常常只关注传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能力,忽视跨学科理论思维的拓宽和发展。而大学英语课堂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地方。大学英语的受众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倘若能培育好非英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领域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后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持续培育。跨学科视角的引入,从叙事理论、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等角度出发,并非使英语课堂复杂化,而是丰富化英语课堂设置体系和课程目标,从而引领课程价值的变化,更能深入地挖掘“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切含义。

三、教学实践与路径分析

1. 教学途径的效果分析

从文化意识这一教学目标来看,学生通过参与中国故事的实践途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总之,在英语课堂上引入中国故事这一教学途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此外,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学生在参与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锻炼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通过对中国故事的讲解和介绍,学生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中国故事的实践途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2. 效果提升的路径探讨

在英语课堂上引入中国故事的实践途径,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听故事等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中国文化进行介绍。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中华文化知识的查阅和学习,比如学习中华文字的演变过程、学习中华节日的相关知识等。

结论

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中国故事,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中国故事的实践途径,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的素材;第二,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或问题;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听故事等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秋荣。《新课标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渗透与实践——以“The Chinese Study”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 (1):13-14.

[2]张斌,刘明宇。新课标下的英语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例[J]。上海教育,2022,38 (11):486-488.

[3]李敏。浅谈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故事的意义及实践途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 (4):77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