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高中生物学科运用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王晴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第三高级中学 155600
生物学本质上是一门探究生命奥秘、解读生活规律的学科,教师需紧扣这一学科特性,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真正触摸到生物学习的本质。为此,教学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出发,为其搭建更贴合认知需求的学习环境,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积累鲜活的学习经验。唯有如此,生物教学才能更具具象感与实用性,也才能让教育内容精准对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真正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一、围绕生活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一个好的探究性问题情景的设计,既可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在介绍“发酵技术”的时候,教师想要看一看他们对于这种技术的认识水平,就会在课堂上提问:“各位,你们知不知道这种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同学们对此进行了认真思考,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学 1 说,发酵技术在食品行业中有着非常广阔的用途,它的产品种类有三种,一种是制造一些像啤酒、果酒、食醋等这样的传统的发酵制品;另一种是制造一些食品添加剂。三是协助应对食品危机。学生 2 表示,该技术还被用于制药行业,例如人体生长荷尔蒙、一些疫苗等;学生 3 讲到了发酵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效果,也就是在废水处理中,对微生物进行了强化。接着,同学们踊跃地参与,使得课堂讨论氛围更加热烈,并进行了大胆猜测和分析,加深了对这一段知识的了解[1]。
二、解读生活案例,激发思考共鸣
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深度绑定,不仅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他们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引入生活化案例,且案例选择需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经验,以便快速引发情感共鸣。以“过敏反应”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生活化导入: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张“皮肤泛红的小男孩”图片,随即抛出问题引导讨论:“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皮肤泛红现象?结合已学知识,你们能判断这个小男孩的皮肤问题是属于过敏性皮肤反应,还是单纯的敏感性皮肤表现吗?”这样的导入设计,既能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能通过问题驱动,激发他们对“过敏反应发生原理”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知识点讲解做好铺垫。在核心概念引入后,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案例,围绕吸入型、食入型、药物过敏三大常见类型补充实例,让知识讲解更具系统性。例如,可提出生活化疑问:“同样是喝牛奶,为何有些人会出现皮疹、腹泻等过敏症状,另一些人却毫无不适?”随后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该案例展开分析论证,通过对比不同个体的反应差异,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过敏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一关键特征。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穿透表象、深入理解过敏反应的内在原理,更能在思辨过程中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探究思维。此外,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过敏反应的认知,教师还可引入更具故事性的生活事例,如讲述真实故事:祖父对花粉过敏,每年春季都会打喷嚏、流鼻涕;父亲吃海鲜后会皮肤瘙痒;孙子则对某种退烧药过敏,服药后出现轻微皮疹。故事分享后,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不同代际的过敏反应在发作速度、症状严重程度、消退时间上有何差异?这是否能说明过敏反应存在遗传倾向?”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成果分享,学生能从多角度拆解过敏反应的机制与特点,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迁移。
三、链接实际要素,增强应用意识
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与认识离不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生物学知识的辅助,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生物学的社会意义,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我们能适时运用生物知识辅助认知世界,那探究的过程就能变得更为和谐美好,这也是教育要传承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举个例子,学习“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时,学生们会做一项实验来研究酵母菌是怎么呼吸的。教师会让同学们先准备一下酵母菌的培养液,然后用实验工具去检查一下其中是否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最后同学们会发现,不管有没有氧气,酵母菌细胞都在呼吸。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酵母菌细胞呼吸则会产生酒精和一点点二氧化碳;而在有氧气的情况下,酵母菌呼吸会制造出更多的水和二氧化碳。当学生们搞懂了细胞呼吸作用的理论后,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讲讲这个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储存蔬菜和水果时,可以通过降低氧气含量和温度,减缓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质的消耗,让蔬菜和水果保存得更久。还有,这个原理还能用在治疗破伤风和农业松土上。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和参与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生物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习生物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诸多便利。这样,学生们就会更有责任感,也会在学科知识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四、布置生活作业,紧密联系实际
课后作业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元素,承担着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布置生物课后作业需遵循“减负增效”原则,既要关联生活实际,又要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样以“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为例,教师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让学生购买两组新鲜度一致的水果,一组放入密封保鲜袋,另一组置于常温。一周内,学生需观察并记录两组水果的外观、颜色、硬度变化,再结合细胞呼吸原理,解释保鲜袋中水果保存效果更好的原因,分析袋内气体交换的积极作用,最终总结科学原理并得出结论,此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原理,同时提升实践、观察与科学解释的能力 [2]。
五、结语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基础,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进而推动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主动作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鲜活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主动思考、深入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清晰感知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更能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正龙 . 基于“三新”背景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J]. 亚太教育 ,2025(2):28-31
[2] 王晨霞 .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微探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