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络短视频场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偏向与对策研究

作者

卢毅 骆琼玲 倪海滨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51

摘要:网络短视频场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呈现情绪化、符号化和娱乐化偏向,这些现象源于平台算法驱动、青年心理特征和社会教育缺失的多重作用。为解决表达浅表化问题,研究从平台治理、高校教育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提出优化路径,包括重构算法推荐机制、强化媒介素养培育和建立多方协作网络。进一步构建技术赋能、资源整合和动态评估的长效机制,为引导大学生在数字时代形成理性爱国表达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短视频平台;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表达;媒介素养;算法治理

引言

当前数字媒介生态深刻重塑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表达方式,短视频平台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传播的主要场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表达图景。随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既面临内容创新机遇,又遭遇浅表化、极端化等现实挑战。平台算法逻辑与青年亚文化碰撞产生的表达偏向,亟待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本研究立足新媒体传播规律与青年认知特点,系统考察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特征谱系,剖析其形成机理,探索构建符合数字时代特点的引导体系,为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研究聚焦表达内容、传播机制与引导策略的有机统一,力求在保障青年表达活力的同时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在短视频场域中爱国主义表达的主要偏向

(一)情绪化表达的主导倾向

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呈现的爱国主义内容中,情绪驱动成为最显著的传播特征。这种表达往往依托即时性情感反应,通过高饱和度的视觉元素与强烈节奏的背景音乐直接触发观众共鸣。典型表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悲情化剪辑、对国际冲突的二元对立式解读,以及使用具有煽动性的话语框架。情绪传播的正面效应在于快速凝聚集体认同,但过度依赖情感刺激可能导致认知浅表化,使爱国主义沦为简单的情感宣泄而非理性认同。部分内容刻意放大民族主义情绪,将复杂国际关系简化为敌我对立叙事,这种简化虽能获得瞬时流量,却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历史纵深与现实复杂性。

(二)符号化表达的表层化特征

短视频的碎片化特性加速了爱国主义符号的抽离与重组,大学生创作者频繁调用国旗、国徽、红色经典影视片段等具象符号,却常剥离其原有历史语境。这种符号堆砌满足快速识别需求,但符号间的意义联结被压缩,形成视觉轰炸效应而非深度意义建构。例如抗战题材混剪视频中,英雄人物镜头与网络流行配乐的结合虽增强传播力,却模糊了历史事件的严肃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当符号脱离具体内涵反复出现时,可能演变为空洞的形式表演,用户通过点赞转发完成情感消费,但并未形成对爱国主义内核的实质性理解。

(三)娱乐化表达的泛化趋势

娱乐逻辑对爱国主义叙事的渗透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将严肃主题转化为戏仿素材,如用搞笑方言配音演绎革命故事;二是通过挑战赛等互动形式将爱国行为游戏化,例如变装展示民族服饰的短视频接力。这种创新形式客观上降低了传播门槛,但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意义消解。当戍边战士的艰苦守疆被演绎成网红打卡模仿秀时,崇高感与敬畏心容易被消磨。部分创作者刻意制造爱国议题与娱乐元素的冲突性结合,实质是利用话题性争夺流量,反而弱化了爱国主义作为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娱乐化传播需要警惕形式与价值的失衡,避免核心意义在算法推荐中被稀释为短暂的情绪快消品。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偏向的成因分析

(一)短视频平台特性的驱动作用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直接塑造了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形式偏向。平台通过即时反馈系统强化情绪化内容传播,点赞量与评论互动数据形成创作者行为的隐形指挥棒,导致表达方式不断向高唤醒情绪倾斜。碎片化呈现方式限制了复杂议题的深度讨论,创作者被迫将爱国主义简化为可快速消费的视觉符号[1]。流量竞争压力下,娱乐化改编成为获取关注的捷径,严肃议题不得不妥协于平台的娱乐化生态。短视频特有的沉浸式体验虽然增强了传播感染力,但同时也压缩了理性思考空间,使爱国主义表达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

(二)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

青年群体固有的身份认同需求与短视频爱国主义表达形成双向强化。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定型关键期,对集体归属感的高度敏感使其更易接受情感浓烈的群体动员。社交媒体时代的表演性文化进一步催化这种行为,部分学生将爱国表达视为个人形象管理的组成部分,通过符号化展示获取社交认同。代际认知差异也不容忽视,成长于视觉文化环境中的Z世代更习惯用图像而非文字表达立场,这种媒介使用偏好自然延续到爱国主义传播中。心理防御机制同样发挥作用,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非黑即白的情绪化表达往往成为缓解认知失调的便捷出口。

(三)社会环境与教育引导的缺失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尚未形成与新媒体环境的有效对接,传统课堂灌输模式难以应对短视频场域的传播规律。主流话语体系对青年亚文化的吸纳不足,导致官方爱国主义叙事与大学生创作实践出现断层。国际关系紧张氛围的持续发酵,客观上助长了对抗性叙事的传播势能,而理性对话空间的萎缩迫使表达趋向极端化。商业化媒体环境放大了这一趋势,资本驱动的流量逻辑不断将爱国主题包装成可批量生产的文化商品,教育机构缺乏有效手段干预这种异化过程。当专业媒体放弃内容把关责任,算法便成为事实上的价值观塑造者,这种结构性失衡构成深层诱因。

三、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对策建议

(一)平台治理与内容生态优化

短视频平台需要重构算法推荐机制,将内容价值权重纳入评估体系,降低单纯情绪刺激类视频的推送优先级。建立专门的爱国主义内容审核标准,对刻意煽动极端民族情绪或过度娱乐化历史主题的视频实施限流措施[2]。平台方可以联合专业媒体机构开发优质内容模板,为大学生创作者提供兼具思想深度和传播效力的示范案例。完善用户反馈渠道,设置"内容真实性核查"和"历史语境补充"等互动功能,帮助观众突破信息茧房。重点培育一批深耕爱国主义教育的垂直类创作者,通过流量扶持和政策倾斜构建多元表达生态,避免内容同质化倾向。

(二)高校教育与媒介素养提升

高校应当将新媒体传播规律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开设短视频爱国主义创作工作坊,指导学生掌握平衡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的创作技巧。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强化媒介伦理教育,特别关注历史题材的改编边界和符号化表达的尺度把握。建立校园融媒体中心,鼓励学生用青年语态重构主流叙事,将课堂学习的理论框架转化为具有网络传播力的视听作品。定期组织与专业媒体人的对话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流量逻辑背后的价值取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内容消费能力。这种教育转型需要配套更新教师评价体系,将指导学生新媒体实践纳入考核指标。

(三)社会支持与文化氛围营造

主流媒体应当主动介入短视频平台,用符合Z世代接受习惯的方式建立官方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的对话通道。文化部门可设立爱国主义微视频创作基金,支持大学生开展深度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改编,避免创作停留在表面符号的搬运重组[3]。社区组织与高校联动建设线下实践基地,将短视频中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志愿服务等具体行动,完成从线上表达到线下实践的闭环。行业协会需要制定短视频爱国主义创作公约,明确娱乐化改编的禁区红线,同时保留青年群体的创意表达空间。这种多方协同机制的关键在于保持适度张力,既防范极端化倾向,又避免陷入刻板说教的另一个极端。

四、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路径

(一)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

构建智能化内容分析系统是实现长效治理的基础条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视频文本中的情绪倾向,建立爱国主义表达的质量评估模型。开发多模态识别算法,综合分析画面、音乐、文字等元素的组合方式,区分深度创作与浅层煽情内容。搭建创作者行为数据库,追踪大学生用户的内容生产轨迹,发现从简单模仿到原创思考的成长路径。技术应用需要把握边界,算法设计应当保留人工审核的最终裁定权,防止技术理性压制人文价值。数据可视化平台的建立有助于直观呈现传播效果,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但必须严格遵循隐私保护原则,避免创作自由受到过度监控。

(二)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

建立平台、高校、政府三方联动的协作网络,明确各自在内容生产、人才培养和政策制定中的责任边界。高校智库可以为平台提供理论支持,将传播学、教育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内容标准。政府部门需要完善法规框架,既规范市场秩序又保护创作活力,在必要领域设置底线红线。成立区域性的短视频创作联盟,共享设备资源、创作经验和培训课程,降低优质内容的生产门槛[4]。这种协作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定期举办跨领域研讨会,及时解决实践中暴露的价值观冲突或技术障碍。资源整合应当注重差异化互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三)动态评估与持续优化

构建包含传播广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三维度的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发展指数。设立由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估委员会,每季度对典型作品进行多维度评议。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干预策略,保持政策工具的灵活性。设计阶梯式激励机制,根据创作者不同发展阶段提供针对性扶持,形成可持续的内容升级路径。评估过程需要保持透明公开,通过白皮书形式向社会公布改进成效,接受公众监督。持续优化的核心在于建立正向反馈循环,使短期调整与长期目标始终保持一致,避免运动式治理的弊端。

结束语

网络短视频重构了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在带来传播创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认知浅表化风险。本研究揭示的表达偏向及其成因,反映了新技术环境下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挑战。提出的多层次优化方案既着眼当下治理需求,更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在保障表达活力的前提下提升内容质量。数字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持续适应媒介生态变革,在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个体表达与集体认同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最终实现爱国情感从线上表达到线下实践的完整转化。

参考文献

[1]李明文.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功能体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44(03):130-133.

[2]赖敏.短视频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J].传播与版权,2022,(05):103-106.

[3]周瑶.短视频语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2,(04):108-110.

[4]王鑫,张洁琦.短视频视角下山西省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5,16(01):52-56.

作者简介:卢毅(1995年2月-),男,汉族,浙江磐安,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骆琼玲(1996年10月-),女,汉族,浙江诸暨,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学生思政工作专项“网络短视频场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偏向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JKXSSZ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