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态文化双核驱动:昌集村非遗景观与鸳鸯栖息地的协同设计研究

作者

张平 陈菁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摘要:以长江中游典型传统村落襄阳南漳昌集村为对象,结合昌集村的生态与文化背景,阐述非遗景观与鸳鸯栖息地协同设计的重要性。探讨了协同设计对昌集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及设计的策略、方法。协同设计通过空间功能复合、非遗文化符号转译、村落居民参与机制三个层面,有效促进了生态资源保护与文化遗产活化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昌集村;非遗景观;鸳鸯栖息地;协同设计

一、研究背景

昌集村地处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西南部,位于漳河中游流域,属典型的中低山河谷地貌。区域内地质构造以岩沙型为主,气候呈现亚热带湿润特征。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肥沃的河谷农田,形成了"山田互补"的农业生态系统。该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松、杉、栗、柏等混交林为主体,伴生多种珍稀植物群落,构成完整的山地垂直植被带。这些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昌集村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昌集村的漳河段是野生鸳鸯的重要栖息地,被称为“鸳鸯湖”。该区域水质清澈,水流平缓,为鸳鸯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殖环境。鸳鸯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栖息地的存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年的生态保护措施,昌集村已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野生鸳鸯栖息地,每年吸引数千只鸳鸯前来越冬。

昌集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内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是南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昌集村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承载着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昌集村拥有着丰富的非遗景观和良好的生态栖息地,但也面临着些问题。非遗传承方面,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非遗项目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部分传统建筑因年久而需要修缮。在生态栖息地方面,游客的活动范围和行为方式对鸳鸯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昌集村的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非遗景观与生态栖息地的协同设计是具有较重要意义的。首先,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通过协同设计可以更好地保护鸳鸯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能够为鸳鸯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促进其种群的繁衍和生存。其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协同设计能够为非遗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将非遗景观与生态栖息地相结合,可以赋予非遗景观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通过协同设计可以增强村民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非遗景观与生态栖息地的协同设计是实现乡村生态、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协同设计还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昌集村的凝聚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资源

1. 非遗景观概述

昌集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民俗活动和手工艺。传统建筑以砖、石、木、土混构为主,依山就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方面,昌集村的威风锣鼓独具特色,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此外,竹篾手工艺也是昌集村的传统技艺之一,其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2. 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

昌集村的非遗景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然而,这些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昌集村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鼓励手艺人带徒弟,培养接班人。同时,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既促进了文化传承,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昌集村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多年的努力,昌集村已成为野生鸳鸯的重要栖息地,并获得了多项生态荣誉。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和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非遗景观与鸳鸯栖息地协同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理论

1.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调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生物群落、土壤、水体等)之间相互的联系、相互的作用,共同维持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昌集村的鸳鸯栖息地和周边的森林、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依赖于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例如,森林植被的保护为鸳鸯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而鸳鸯的存在又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2.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探讨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在昌集村,非遗景观(如传统建筑和民俗活动)与鸳鸯栖息地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但二者相互依存。非遗景观通过文化活动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增强了村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而鸳鸯栖息地的保护则为非遗景观提供了自然生态背景,提升了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

(二)文化生态学理论

1. 文化与生态的相互依存

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昌集村的文化景观(如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这些文化活动也反作用于生态环境。此外,当地居民通过保护鸳鸯栖息地,形成了热爱自然、崇尚绿色的生态文化。

2. 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二者相互促进。昌集村的非遗景观(如竹篾工艺、威风锣鼓)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也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了生态资源的价值。例如,当地通过举办“鸳鸯文化节”,将非遗展示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

1.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学关注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昌集村的景观格局由森林、农田、水系和传统村落组成,这种格局为非遗景观和鸳鸯栖息地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空间。例如,漳河的“鸳鸯湖”段为鸳鸯提供了栖息地,而周边的森林和农田则为非遗景观提供了文化背景。通过优化景观格局,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2.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原则

在非遗景观与栖息地的协同设计中,应遵循生态原则,以实现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赢。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生态廊道的建设,连接栖息地与文化活动区域,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优化,提升非遗景观的生态功能,如利用传统建筑的生态材料和设计,增强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四、昌集村非遗景观与鸳鸯栖息地协同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1. 非遗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昌集村的非遗景观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村民对非遗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2. 鸳鸯栖息地的保护现状

昌集村的鸳鸯栖息地主要位于漳河的“鸳鸯湖”段,经过多年的保护,已成为野生鸳鸯的重要栖息地,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鸳鸯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昌集村建立了野生鸟类保护与观测站,并通过跨区域保护协议,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展生态保护。

(二)问题剖析

1. 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

随着昌集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虽然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但也对鸳鸯栖息地造成了干扰。游客的活动范围与鸳鸯栖息区域部分重叠,导致鸳鸯受到惊扰,影响其觅食和繁殖。

2. 协同设计缺乏整体规划

昌集村的非遗景观与鸳鸯栖息地的协同设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面临诸多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保护措施,加强整体规划,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非遗景观与栖息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昌集村非遗景观与鸳鸯栖息地协同设计策略与方案

(一)生态优先策略

1. 栖息地保护与修复

划定保护区域:明确鸳鸯栖息地的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通过科学规划,确保栖息地的完整性,为鸳鸯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结合生态修复技术,采用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对受损的栖息地进行修复。例如,通过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措施,改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合理规划游客路线,避免游客进入核心栖息区域。同时,加强对周边农业活动的监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对栖息地的污染。

2. 生态廊道建设

构建生态廊道: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连接鸳鸯栖息地与周边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促进物种交流和基因流动。生态廊道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物种的迁徙路径和生态需求,确保其连通性和安全性。

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廊道不仅为鸳鸯提供迁徙通道,还能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二)文化传承策略

非遗景观的活化利用,结合现代生活:将非遗景观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创设计:鼓励非遗传承人与文创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通过创新设计,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三)协同设计方案

1. 空间布局协同

(1)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在规划设计中,明确非遗景观与栖息地的功能分区,避免二者相互干扰。

(2)优化村落与栖息地的关系:通过生态规划,将传统村落与栖息地有机结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

2. 功能融合协同

(1)结合展示与保护教育:将非遗景观的展示与栖息地的保护教育相结合,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体验区。

(2)推动生态与文化融合:通过生态修复和文化展示的结合,提升区域的文化生态价值。例如,利用传统建筑和非遗技艺展示生态保护成果,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乡村风貌的营建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是乡村聚落生活单元的整体形态,另 一方面则是反映于建筑单体中的构成要素。两方面的营建是统一而同步的,“整体把控,局部协调”应成为乡村风貌营建的重要策略。

(3) 打造田园山居风格

增加植物要素,和少量土胚、青砖房子结合设置,山林野趣更加明显。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特别适合用于山林田园风光突出的村庄。

3. 村落参与协同

(1)鼓励村民参与:通过村落共建机制,鼓励村民参与非遗景观与栖息地的保护与发展。例如,设立生态保护岗位和非遗传承岗位,让村民成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主体。

(2)增强村落凝聚力: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生态保护活动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生态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成果能够惠及居民。

4. 历史文化保护——古建筑修缮

昌集民居建筑平面为长方形,砖、石、木、土混构,坐南朝北,遵循就地取材、古法营建的原则,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技术。整体建筑呈一字形排开,有七个大门相连,门前皆有台阶。冯家洲民居建筑平面为长方形,砖木结构,坐南朝北,中轴对称的天井院式格局,遵循就地取材、古法营建的原则,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技术。田家老屋位于昌集村东南方,地处漳河南岸的一小盆地之中,四周青山围合,林木葱郁,古树参天,景色宜人。田家老屋建于清代中期,为砖、石、木土混构建筑,它发挥和利用地方已有建材资源,构建的天井式宅院极具地方特色,清代建筑基本为青砖墙灰瓦顶,注重门窗厅院外观的造型与装饰。

传统农耕村落建筑群是昌集村历史风貌核心区,建筑的主要沿漳河及山墙为重点保护部位,需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并对于屋面装饰,立面门窗及建筑细部等的装饰元素,如雕饰,彩画等进行符合历史样式的模仿修复,在外观修复时的材料选用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旧砖旧瓦,及原有建筑构件,充分保留建筑立面的历史元素,历史信息,做到“修旧如旧”,对于部分更新的材料选用仿古材质及做旧工艺,充分其历史风貌。

根据建筑的结构状况,对原有结构进行更新,内部结构更新为框架混凝土结构,并使用钢筋混凝土重构建筑屋面,按历史样式上铺小青瓦,恢复屋面装饰,建筑立面采用与在保证建筑外部风貌的同时整体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安全性及建筑质量,改善游客们的生活品质和消费体验。

总结

昌集村的非遗景观与鸳鸯栖息地协同设计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功能融合和村落居民的积极参与机制,实现非遗景观与栖息地的协同发展,推动昌集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焦中宁.特色旅游项目对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作用研究[D].安徽大学[2024-12-19].

[2]宋毓麟.浅谈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3]湖北省人民政府. 漳河上流生态美 今日鸳鸯梦蝴蝶[EB/OL].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2-11-30.

[4]于荟, 张沛, 李稷, 张中华.“五态”融合理念下的村落分类与发展策略研究——以陕南传统村落为例[J].南方建筑, 2021(4):105-112.

[5]李早.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商业服务设施耦合分析——以世界文化遗产村落安徽宏村为例[J].建筑学报, 2017(6): 112-117.

[6]约翰·蒂尔曼·莱尔.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课题类型: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南漳县非遗资源赋能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1G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