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策略
张雪
德惠市第三中学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教材资源挖掘、阅读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和跨学科融合四个维度,探讨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通过古代诗歌、经典篇章和历史故事的深入解读,结合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运用新闻、演讲、戏剧等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及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综合实践;跨学科融合
引言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在编排体例和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有效整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效性,是当前语文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与整合。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角度解读诗歌意境来传递传统文化魅力。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感。具体教学中,可采用“意象探究-画面重构-情感体悟”的层递式教学路径:先请学生解读每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枯藤”象征生命的凋零;再引导学生将六个意象重组成完整画面,感受马致远笔下凄凉衰败的秋景;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思乡怀人的真挚情感。在经典篇章教学中,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教师可设计“经典研读-情景模拟-生活实践”的教学环节。先带领学生品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名句,理解其现代意义;再创设相关生活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习长处;最后布置实践任务,请学生记录一周内向他人学习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谦逊好学的品格。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文物、古迹图片,或播放传统音乐、戏曲片段,让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二、立足“阅读综合实践”,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新教材中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广阔平台。通过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语感,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教材中设置了多种阅读角度,包括特点、作用、适用情况以及注意事项等维度,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把握文本。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学生可以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背影》等文章进行研读,理解其语言特色,领悟成语、谚语等传统语言形式的运用。这些文章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细致的阅读实践,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成语运用,分析其形象特点、结构方式和语言效果,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语文素养。通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和实践,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和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2]。
三、立足活动探究,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形式
活动探究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拜师求学的情节为例,教师可设计“阅读-体验-创作”的系列活动。在阅读环节,引导学生细读作者两次拜师的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师生之道。在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拜孔子画像这一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探讨为什么要对着那画行礼,理解古代学子对圣贤的敬仰。通过比较描述的两次拜师礼节(一次对画像,一次对先生),让学生体会传统教育中敬师重道的精神。在体验环节,可探讨古代私塾的独特教学方式,如课文中提到同一教室学生从二三句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的这一教学内容与现在所学知识的异同现象,理解传统教育到现代教学内容转变的契机。在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将古今教育方式、师生关系进行对比,如何在现代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教学设计既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精神,也能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3]。
四、跨学科融合教学,拓宽传统文化学习视野
传统文化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以《诫子书》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史地结合-艺术融入-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在导入环节,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历史地图,展示诸葛亮南征北战的重要事迹。在深入探究环节,可以引入书法艺术,让学生欣赏诸葛亮真迹的字帖图片,品味其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教师也可以请书法特长生现场展示诫子书的书写过程,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书法临摹活动。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三国文化展览或历史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氛围;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心得,并在课后进行交流分享。通过跨学科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古建筑、体验传统工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
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教材资源挖掘、阅读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和跨学科融合等教学策略,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的传统文化教学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构建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让传统文化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胜清,周璇.七年级语文教材中中华文化认同内容的教学实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6(04):1-7.
[2]崔泽鑫.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作品教学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1):82-85.
[3]廖婧茜.统编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