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议小学语文中年级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作者

梁淑娴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以四年级语文课例《猫》为研究对象,结合评课环节老师所说的“语文要浅浅地教”的理念展开深入探讨。围绕中年级语文教学在达成教学目标与吸引学生兴趣之间的平衡问题,分析了文本解读、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要点。通过对教学中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讲授程度与方式的思考,强调了以素养目标为导向、整体意识以及生本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旨在为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年级 文本解读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长河中,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在经历了低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后,正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迈进。如何在这一阶段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聆听的四年级语文课例《猫》,以及评课环节中老师精彩的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契机。

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与方法

1. 以单元导读为指引

在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单元导读犹如一盏明灯,为文本解读照亮了方向。就《猫》这节课而言,单元导读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目标,教师需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教学。例如,单元导读中提及的“体会”这一关键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表达意图。通过对单元导读的细致分析,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2. 关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了解”“理解”“感知”“感受”“体会”这些在语文课标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猫》为例,学生首先需要通过阅读文本,感知猫的各种特点,进而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最终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这种情感的。这种从浅入深的理解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3.整体意识的培养

文本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品词析句,而应具备整体意识。从《猫》这篇课文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段落和词句中进行分析,最后回归到文本整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整体 - 局部 - 整体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主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问题链的设计与运用

老师在点评《猫》这节课时,提出以问题链的形式来贯穿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在中年段要不要讲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三个递进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最后通过写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手法的运用程度。这种问题链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生本意识的体现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必须具备生本意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高度,去思考每个问题学生是否能理解。例如,在讲解《猫》的表现手法时,可以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如将猫的特点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任务群设计的原则

任务群的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任务群时,不需要追求深奥和高大上,而是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推进。以《猫》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如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描写。这样的任务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兴趣的激发

1.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细化

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细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以《猫》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可以包括:让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目标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2.学生兴趣的激发策略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可爱的猫咪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猫咪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想象自己是一只猫,写一篇自我介绍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的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的平衡。不能为了追求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例如,在讲解《猫》的写作方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理解,如让学生分组进行“我说特点你来猜”的游戏,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特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资源的利用与拓展

1.“顺德小语”资源的借鉴

“顺德小语”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优秀的课例、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在教学《猫》时,教师可以借鉴“顺德小语”中的相关资源,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参考“顺德小语”中关于《猫》的教学设计,了解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新和改进。

2.课外资源的拓展

除了利用“顺德小语”等网络资源外,教师还可以拓展课外资源。在教授《猫》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猫有关的课外书籍,如老舍的其他作品、关于动物的科普读物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猫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将“顺德小语”中的教学方法与课外资源相结合,设计出更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猫》时,可以参考“顺德小语”中的朗读指导方法,然后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六、结论

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通过对《猫》课例的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文本解读、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语文要浅浅地教”为理念,注重素养目标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生本意识。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