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晏成方

重庆市万州新仪学校

摘要: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并将其转化成有责任、有担当、有设社会道德的有德之人、有用之才。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都会有一定的起因,学校及社会对其进行教育矫正、转化的过程就要充分分析不良青少年的基本表现及诱因,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落实教育矫治工作。在此,文章就分析了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基本表现及诱因,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教育矫治转化工作落实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表现及诱因;优化措施

一、引言

不良行为青少年或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若是不及时予以干预、引导并采用特殊教育形式对其进行转化、矫治,他们有可能会走向犯罪,从而影响其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对该群体进行教育矫治和转化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当前社会环境愈加复杂,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日益增多,更需要强化该项工作,同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仅明确了其定义及适用范围,也明确规定了由专门学校对其实施专门教育或专门矫治教育。这就为不良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体系的建设及工作的落实提供了法律支撑和保障。

二、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基本特点及诱因

(一)特点

1、轻微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厌学、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校纪校规。他们通常被视为“差生”“问题生”,但其性格是善良的,他们做出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为了“跟风”,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对于这类学生来讲,他们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可矫治性。

2、一般不良行为:这些青少年实施的行为已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是需要公安部门对其进行教育、处罚的。他们的主要行为表现包括了寻衅滋事、偷盗、敲诈勒索。并且这些行为不是被教唆的,而是自己主观意愿,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他们需要从这些行为中获得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对其的教育矫治有一定的难度。

3、严重不良行为:这种青少年实施的行为不仅触犯到了法律,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有些青少年多次被管教、被判刑,但始终屡次不改。他们大多已混迹于社会,长期与社会阴暗面接触,对他们需要施加更严更长的教育改造。

(二)诱因

通过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的调研与分析,致使他们呈现出这种状态的原因不外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偏离素质教育方向、社会不良现象及文化风气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过低或性格缺陷”这几种。只有了解这些原因,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教育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三、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的优化措施

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源头预防、师资配备、学生出路、经费保障等各个环节,加强工作设计,强化机制障,确保长效化、机制化运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遵循办学宗旨,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总的培养目标,对不良行为青少年实施教育转化,并围绕教育矫治关键点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并探索纵向贯通、层层递进的链条化矫治模式,从而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增强工作效果。

首先,常规中小学生要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和法治教育,并将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家长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和思想波动,并以平等的姿态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打开其心扉,找出心理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有效疏导,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此,通过常规教育来转化那些具备轻微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使其回归正常生活。

其次,要结合不良行为青少年的表现实施针对性教育。比如,学校可以将有轻微不良行为学生集中编成“临时班级”,平时在各自班级上课,每周抽出若干课时或利用 周末时间,组织法制副校长、军队教官、司法人员、心理老师对其进行短周期、批量式的法治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而对于已经具有不良行为或情节十分严重、且难以通过普通教育来转化的青少年,则可以送入专门的教育矫治学校,同时根据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轻重程度分配到不同类型的班级中,接受教育矫治。像教师会将青少年安排在“临时班级”进行集中教育矫治,经过教育矫治后,不良行为消除或已经逐渐走向正常的青少年,则可以回归到正常班级中,继续学习和生活;而对于那些效果不好、且有加深趋势的青少年,教师则会将其转移到“阳光班级”,使其接受更加严格、系统的教育矫治,正常或行为减轻后,可回到临时班级。而那些确实难以转化的青少年,就要送至更加专业的学校中。公安主动,警校联动,出台“不良行为青少年”送阳光学校进行集中教育矫治举措,共建和谐教育体系。

四、结语

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在开展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中要对其基本表现及诱因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其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方式及内容,打造更为科学的教育矫治工作体系,从而为青少年的转化及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曾萍.把握特点规律加强分类指导——机制化推进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1):13-17.

[2]罗铮.打造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共青团,2015(09):50-52.

[3]叶红兵.阳光陪伴健康成长—对问题少年送阳光学校教育转化的思考[J].当代江西,2016(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