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石头上的童年印记

作者

王晨瑜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幼儿园 江苏南京 2111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精神滋养,石刻文化作为其中极具具象性的载体—既留存历史温度,又蕴含“动手创造”的实践特质,与大班幼儿“爱探索、喜操作”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当前,如何打破传统文化与幼儿认知的“距离感”,避免将石刻文化简化为“知识灌输”,成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关键。本文以“儿童为本”为核心,探索将石刻文化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主题活动,为传统文化启蒙提供实践路径。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基于儿童视角的石刻文化转化。

大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动手操作兴趣浓厚,但对“石刻文化”认知空白。课程开发需遵循“文化拆解—儿童转化—游戏融合”逻辑,将厚重文化转化为符合幼儿认知的活动体系。

(一)聚焦核心素养制定课程目标。

1.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石刻基本类型(石碑、石刻画、印章),知晓石刻是古人记录信息、表达情感的方式,感知家乡本地典型石刻(广场石雕、公园石碑)特点。

2. 能力目标:能使用安全工具(木质刻刀、橡皮砖)完成简单“刻制”,尝试用绘画、手工表现石刻内容,提升动手协调与创造力。

3. 情感目标:感受石刻文化历史价值,萌发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喜爱,愿意参与集体石刻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依据四大模块构建课程内容。

围绕“认识—体验—创作—分享”主线,设计四大主题模块,兼顾集体、小组、个别化学习:

1. 模块一:石刻“初相遇”:通过实地观察(参观社区石雕公园)、自制绘本《石头上的画》、简化版动画《石刻的故事》,帮助幼儿建立“石刻”具象认知,区分“石头画(画上去)”与“石刻(刻出来)”的差异。

2. 模块二:石刻“小工匠”:用橡皮砖替代硬石头、圆头木质刻刀替代金属刻刀,开展“我的小印章”(刻太阳、小花)、“石头小名片”(鹅卵石刻名字缩写)活动,掌握“轻划、慢刻”技巧。

3. 模块三:石刻“创想家”: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班级大事记石刻墙”(黏土捏制“石碑”刻班级趣事)、“节日石刻贺卡”,鼓励幼儿将情感融入创作。

4. 模块四:石刻“分享会”:举办“小小石刻展”让幼儿介绍作品,开展“石刻故事接龙”,邀请家长参与“亲子石刻日”,实现家园共育。

(三)多通道挖掘整合课程资源。

1. 实物资源:收集鹅卵石、橡皮砖、木质刻刀等操作材料;展示本地石刻复制品,让幼儿触摸感受纹理。

2. 环境资源:班级创设“石刻文化角”;户外设置“自然石刻区”(平整岩石用粉笔模拟刻字,可擦除复用)。

3. 人力资源:邀请社区石雕艺人演示简单刻法;培训教师掌握石刻安全操作知识,保障活动安全。

二、课程实施策略:以游戏化、生活化推动深度体验。

课程实施需避免“说教式”灌输,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策略,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感受石刻文化魅力

(一)游戏化策略: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游戏

1. 角色游戏:石刻工坊:创设“石刻工坊”,幼儿分配“工匠”“讲解员”等角色——“工匠”按需求刻图案,“讲解员”介绍作品,强化操作技能与语言表达。

2. 探索游戏:石刻寻宝:户外隐藏“石刻卡片”,幼儿分组寻找,找到后说出石刻类型,巩固认知。

3. 建构游戏:石刻博物馆:用积木、纸箱搭建“迷你石刻博物馆”,幼儿摆放作品、设计参观路线,理解石刻“展示与传承”意义。

(二)生活化策略:融入幼儿一日生活。

1. 生活环节渗透:早餐后开展“石刻小问答”(如“昨天公园的石雕是什么动物?”);离园前用“石刻日记”记录活动感受,让文化认知自然融入生活。

2. 节日活动结合:春节开展“刻福字”(红纸用安全刻刀刻轮廓再涂色);端午节刻“龙舟”“粽子”印章盖在香囊上,联动传统节日,增强文化感知。

3. 家园生活延伸:发放“家庭石刻游览卡”,建议家长带幼儿找家里“石刻元素”,照片记录后回园分享;鼓励用土豆、胡萝卜刻图案当烹饪“装饰印章”,延伸体验到家庭。

(三)差异化策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需求。

1. 基础层:为动手弱的幼儿提供预画轮廓的橡皮砖,沿轮廓刻制,重点感受“刻”的动作;

2. 进阶层:为能力中等幼儿提供自主设计简单图案并刻制,尝试用印章盖章创作;

3. 拓展层: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黏土制作“立体石刻”,或在木质板刻制,挑战更高难度。

三、课程价值与成效:从能力发展到文化启蒙的多维提升

(一)幼儿发展:能力与情感双重提升

1. 动手与创造力增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熟练用安全刻刀完成简单刻制,部分能自主设计“班级全家福”等复杂图案;童趣作品,想象力充分发挥。

2. 文化认知与认同感萌芽:活动前仅 10% 幼儿知“石刻”;活动后 85% 能说 2-3 种石刻类型,70% 能主动向家长介绍“石刻是古人的宝贝”,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社交与语言能力提升:“石刻分享会”中,幼儿清晰表达作品想法;小组合作刻“班级大事记墙”时,能协商分工,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进步明显。

(二)教师成长: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突破

1. 课程设计能力提升:教师从“文化传递者”转为“课程设计者”,学会将抽象石刻文化拆解为幼儿能理解的活动。

2. 观察与指导能力优化:活动中精准观察幼儿难点(如“刻刀握法不对”),提供针对性指导(如“像握铅笔一样握刻刀”),不直接代劳,尊重幼儿主体性。

3. 文化素养深化:教师主动学习本地石刻知识,文化素养提升,形成“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路,为后续开发剪纸、陶艺等主题课程奠定基础。

(三)家园共育: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共同体

1. 家长参与度提高:“亲子石刻日”参与率达 95% ,家长反馈“传统文化活动收获颇多”;“家庭参观记录卡”让家长直观了解幼儿园文化教育,主动配合开展家庭教育。

2. 家园文化认知共识形成:活动前部分家长认为“石刻不适合幼儿”;活动后 80% 认可“传统文化启蒙要从小开始”,形成教育合力。

(四)课程反思:为后续优化提供方向

实践中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幼儿对“石刻历史”理解模糊,需用更多故事、动画简化内容;二是操作材料多样性不足,后续可尝试肥皂、软陶等易刻材料;三是文化延伸深度不够,可结合本地资源设计“小小石刻研究员”活动,让幼儿深入探索家乡石刻故事。

综上,石刻文化通过科学课程开发、游戏化实施,可有效融入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既满足幼儿动手探索需求,又实现传统文化启蒙目标,为幼儿终身文化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发现与传承:幼儿园石刻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C-c/2021/02/17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