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谈生态环境保护中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

作者

薛宏磊​

吉林省通榆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档案管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且关键的环节,对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剖析了生态环境保护中档案管理的重要价值,探究了当前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旨在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档案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人类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核心议题。在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了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保护工作的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等关键信息,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珍贵的历史记录与重要资源宝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推动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能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中档案管理的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部分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价值,片面地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是一项辅助性工作,无法直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档案管理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同时,档案管理人员配备数量不足,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升。​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虽然一些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缺乏对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详细规定与标准化操作流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文件材料收集不全面、整理不规范、保管不安全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与可用性。​

3.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然而,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部分部门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对电子文件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功能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这不仅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需求。

二、生态环境保护中档案管理的策略​

1.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部门整体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之中,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以更新档案管理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库房具备良好的温湿度控制、防火、防虫等条件;配备足够数量且专业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人员,充实档案管理队伍。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宣传讲座等,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教育,提升大家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部门内部营造全员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例如,定期邀请档案管理专家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知识培训,讲解档案管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部门内部宣传栏张贴档案管理相关的宣传海报,普及档案管理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

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档案管理行业标准,紧密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特点与需求,制定一套涵盖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等各个环节的详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各环节的具体工作流程、责任人员以及质量要求。例如,在档案收集环节,详细列出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包括各类监测报告、项目合同、会议纪要等,并明确规定收集时间节点与收集方式,如要求业务部门在项目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将相关档案资料提交至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整理环节,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如按照生态环境要素、项目类型等进行分类,并明确编目规则,确保档案编号的唯一性与系统性;在档案保管环节,严格规定档案库房的管理要求,如温度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同时明确安全防护措施,如安装防火、防盗、防虫、防霉等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3.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建立一套功能完备、操作便捷的生态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具备档案信息录入、存储、检索、统计、备份等核心功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运行。同时,高度重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制定专门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相关制度,从电子文件的生成、收集、整理、归档到长期保存,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档案数据库,提高档案信息的存储密度与利用效率。此外,还需加强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综合运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构建全方位的档案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档案信息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档案信息泄露、被篡改等风险。例如,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算法对档案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通过特定的密钥解密查看;设置严格的用户访问权限,根据工作人员的岗位需求与职责范围,分配不同的档案访问级别,确保档案信息的合理使用。​

4.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制定系统、长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档案管理业务培训课程与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档案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与现场指导,传授最新的档案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同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主动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业务知识,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流程、技术标准以及政策法规等内容,以便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准确把握档案资料的价值与归档范围。此外,通过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具有档案管理专业背景且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充实档案管理队伍,优化人员结构,提升档案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通过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以及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中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助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