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王迪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小学校
摘要:本文深度聚焦于小学语文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探究。在当今教育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本研究着力剖析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以巧妙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渗透思政元素,力求达成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有机统一。通过系统研究,期望培育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助力他们树立起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从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内容,到创新教学方式以实现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再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强化思政教育成效,本研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具实操性的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高效地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全面且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政教育;教学策略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板块,其承载的教育使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系统语言文字知识的基本任务,包括字词的认知、语句的理解与运用、篇章的架构与分析等,为学生构建起坚实的语言表达与沟通基础。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小学语文肩负着塑造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任,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道德观念培育等方面发挥着启蒙与引领作用。
二、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一)深度解读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犹如一座蕴藏着丰富思政素材的宝库,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去精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点。例如,在教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雷锋的形象。接着,深入剖析文中雷锋帮助年迈大娘过河、为迷路孩子指引方向等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雷锋的行动细节中,如他搀扶大娘时的小心翼翼、为孩子讲解路线时的耐心细致,切实体悟奉献所带来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深度教学,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雷锋的敬佩之情,进而转化为向雷锋学习的实际行动热情,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留意他人的需求,积极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二)剖析人物形象
教材中的诸多课文精心塑造了一系列鲜明且极具教育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身上往往集中彰显着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典范。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优秀品质。以《司马光》为例,教师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砸缸救人的?”“他砸缸时的动作、表情可能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能在紧急时刻想到砸缸这个办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促使学生学习司马光在面对同伴不慎落入水缸的危急时刻,所展现出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品质。同时,教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当面临危险或突发状况时,要像司马光一样,冷静应对,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智慧,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
(一)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增强思政教育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它既能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课文内容深处的桥梁,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又能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精心挑选并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壮丽的视频资料,从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观,到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全方位展示圆明园曾经的盛世繁华。随后,切换至圆明园惨遭毁灭后的残败图片资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通过这样的对比展示,营造出悲愤凝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段沉痛的历史之中,深切感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暴行,如英法联军烧杀抢掠、肆意破坏的野蛮行径。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被极大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交流合作的平台。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协同完成任务。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能有力推动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如在学习《将相和》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如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顾全大局,廉颇的直率鲁莽但知错能改等展开讨论。进一步探讨他们的行为对国家产生的影响,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维护了国家尊严,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促成了国家的稳定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领悟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个人的行为应与集体、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学会以大局为重,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为实现目标努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深化思政教育
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元、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例如,组织学生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需要自主收集红色故事,这一过程促使他们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如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时的英勇不屈、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牺牲等。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故事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将革命先辈的精神内化于心。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再如在家中做好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倡导节约水电资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等。在学校,积极参与校园环保活动,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等。通过这些生活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师提升自身思政素养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核心因素,其自身的思政素养高低,犹如定海神针,直接关乎思政教育的成效优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持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作为长期且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深入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确保在教学中能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同时,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要求,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实践。此外,广泛涉猎思政教育相关知识,了解思政教育的前沿动态与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之,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持之以恒地提升自身思政素养。通过实施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策略,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培育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拥有正确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