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启智润心 趣味欣赏

作者

闵红珍

吴江梅堰实验小学

摘要:音乐,是灵魂的诗韵,是心灵的回响。在小学教育的花园里,启智音乐欣赏课堂恰似一颗待绽的蓓蕾。它承载着培育学生审美素养、开启智慧之门的重任。然而,师资、资源等诸多挑战如影随形。如何冲破困境,让音乐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孩子心田。怎样创新教学,使音乐欣赏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璀璨星光。本文将深入探究小学启智音乐欣赏课堂的构建之路,以期奏响美妙的教育乐章。

关键词:小学音乐;启智课堂;音乐欣赏

一、小学启智音乐欣赏课堂的挑战与对策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音乐欣赏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教材中的经典曲目、网络平台的音频视频、民间音乐文化素材等。然而,资源分散且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有效整合与优化。学校可构建音乐资源库,对各类资源筛选分类,如按音乐风格、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等维度整理,方便教师检索使用。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时,教师可筛选知名音乐教育网站、在线课程平台的优质素材,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音乐课程视频。同时,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音乐欣赏体验,使教学资源从平面走向立体,提升音乐欣赏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二)家庭与社区的参与与支持

家庭与社区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延伸。家庭能为孩子提供个性化音乐欣赏环境,社区则提供广阔社会实践平台。家庭中,家长可根据孩子兴趣选择音乐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播放,培养孩子音乐感知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可通过定期举办音乐亲子活动,如家庭音乐会、音乐创作比赛等,增进亲子关系与孩子音乐表现力。社区可组织音乐文化节、社区合唱团等活动,邀请学校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魅力。鼓励社区与学校合作建立音乐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演出、观摩机会,拓宽音乐视野,促进音乐欣赏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小学启智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精选音乐作品,丰富欣赏内容

在小学启智音乐欣赏课堂中,音乐作品的选择至关重要。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认知及兴趣特点挑选曲目,低年级学生可选择节奏欢快、旋律简单且富有故事性的作品,如《小星星变奏曲》,便于他们初步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积极引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领略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情,像非洲的鼓乐,其强烈的节奏感能激发学生的活力与好奇心,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可使音乐欣赏形式更为丰富。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高清音乐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与画面、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融合;通过音乐软件展示乐曲的乐谱、乐器音色等,使学生从多维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提升欣赏效果与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音乐情境。如在教授《动物狂欢节》时,教师可通过布置森林场景、播放动物叫声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狂欢的氛围中,更易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形象。比较教学法则有助于学生辨析不同风格、时期音乐作品的差异。对比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音乐的优雅精致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音乐的情感浓烈,能使学生清晰感知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引入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例如组织“民族音乐之旅”项目,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乐器等,并进行汇报展示,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还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

(三)强化情感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表达个人情感,如在欣赏《送别》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离别场景的感受与回忆,使他们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结合音乐创作与表演,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在欣赏完一首歌曲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填词或编曲,并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个人的审美观念融入作品,实现从欣赏到创造的跨越。开展音乐评论与鉴赏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进行评价讨论,如分析流行歌曲的优劣之处,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与判断,在交流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逐步形成独立的审美标准与艺术品味,为其终身的音乐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启智音乐欣赏课堂的实施案例与分析

(一)案例一:以《春江花月夜》为例的启智音乐欣赏课

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引导学生感受古典音乐之美展开。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江花月夜的优美画面,播放古筝版《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初步感知旋律。随后,教师分段讲解乐曲结构与意境,如以“江楼钟鼓”段引导学生体会舒缓节奏中的宁静氛围。实施步骤包括:导入环节引发学生对月夜美景的想象;欣赏环节让学生闭目聆听,标记印象深刻之处;讨论环节分享感受与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从最初对古典音乐的陌生到能描述出音乐中的画面与情感,如“仿佛看到月光洒在江面上,小船缓缓前行”。教学效果评估发现,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有所提升,但部分学生对复杂旋律理解仍有困难。反思后可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让学生用简单乐器模仿乐曲节奏,加深理解。

(二)案例二:融合民族音乐的启智音乐欣赏课

选择民族音乐作品依据学生年龄与兴趣,挑选如《彩云追月》等节奏明快、旋律动听的曲目。原则是体现民族特色且易于学生接受。在课堂上,教师先介绍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如《彩云追月》的岭南音乐风格特点。传承方面,教师教学生哼唱旋律,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创新在于鼓励学生用现代舞蹈动作诠释音乐。学生原本对民族音乐认知有限,经过学习,能说出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差异,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喜爱之情,如积极参与民族音乐表演活动,主动探索更多民族音乐作品,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结束语

小学启智音乐欣赏课堂的构建之路漫漫而修远。通过对师资力量的深度打磨、教学资源的巧妙整合、教学策略的精心雕琢以及实施案例的深刻剖析,我们为孩子们绘制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在这个课堂里,孩子们聆听着多元音乐的和声,感受着情感与智慧的交融。它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递之所,更是心灵成长的滋养之地。让我们秉持对音乐教育的热忱,持续探索创新,使小学启智音乐欣赏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启智润心的艺术摇篮,在未来孕育出更多音乐与心灵共鸣的美妙华章。

参考文献

[1]崔书瑶.以德启智,润物无声——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的融合[J].启迪与智慧(上),2022,(04):29-31.

[2]范亦飞.以声传情以情启智——基于情智课堂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