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环境保护探析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策略

作者

刘侃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矿产资源中心 安徽铜陵 244000

   

一、引言

水工环地质勘察作为地质领域的关键分支,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犹如“地质侦探”,为人类活动提供精准的地质信息支撑,确保各项工程在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开展。然而,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往往将重心过度倾斜于经济利益和工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土壤沙化、生态失衡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障勘察工作高效、准确开展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当前地质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报告将深入剖析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常见的问题

2.1 地下水位下降

在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部分勘察活动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为满足试验需求大量抽取地下水,或者长期将地下水作为勘察作业的主要水源。这种过度开采的行为打破了地下水的自然平衡状态,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犹如生态系统的一场“旱灾”,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生态层面来看,植物根系难以获取充足的水分,导致植被枯萎死亡,原本生机勃勃的绿色植被逐渐被荒芜所取代。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还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从地质层面分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土壤颗粒之间的水分减少,粘聚力降低,从而引发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会对周边的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其正常使用和安全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例如,在一些城市地区,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地质勘察和城市建设,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潜水位上升

不合理的勘察作业方式或对地下水的处理不当,也可能成为潜水位上升的“导火索”。例如,在勘察过程中,若对废弃的钻孔没有进行妥善封堵,地下水可能会通过这些钻孔向上涌升,导致潜水位上升。潜水位上升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

对于土壤而言,过高的湿度会使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减少,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同时,潜水位上升还容易使土壤发生沼泽化,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降低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使原本适宜耕种的土地变得无法正常种植农作物,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潜水位上升还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问题。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上升而积聚在土壤表层,导致土壤盐分含量过高,形成盐碱地。盐碱地的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无法生长,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潜水位上升还可能对地下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造成侵蚀和破坏,缩短其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

2.3 水文分析缺失

水文分析是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眼睛”,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区域水资源状况、预测水文变化趋势以及评估勘察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勘察项目存在水文分析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勘察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或缩短工期,忽视了对水文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没有对勘察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这使得我们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认识不足,无法准确预测勘察活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例如,在没有充分进行水文分析的情况下进行地下工程勘察,可能会因对地下水流场变化估计不足,导致地下水涌入工程区域,引发淹井、塌方等事故。同时,勘察活动中的废水排放、泥浆渗漏等也可能对周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而由于缺乏水文分析,我们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三、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良好开展的措施

3.1 创建完善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流程

创建完善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流程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勘察工作协同发展的基础。在项目规划阶段,应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始终,充分考虑勘察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环境现状调查,包括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敏感点和潜在的环境风险。例如,对于位于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敏感区域的勘察项目,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勘察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优化勘察方法和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扰动。采用先进的钻探技术,如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减少钻探过程中的泥浆排放和噪音污染;合理安排勘察作业时间,避免在野生动物繁殖期或植物生长旺季进行大规模的勘察活动,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勘察现场的环境管理,设置明显的环保标识,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存放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在项目结束后,及时对勘察现场进行恢复和治理。采取植被恢复、土地平整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勘察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勘察结束后,对破坏的植被进行补种,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本土植物,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3.2 构建环境影响评估标准

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是准确评估水工环地质勘察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关键。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规范,但在水工环地质勘察领域,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应涵盖勘察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指标和方法。例如,对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估,可以设定地下水位变化幅度、水质污染指标等评估指标;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可以考虑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指标。通过建立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勘察活动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勘察项目需求。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水文地质条件,制定针对性的评估标准。此外,要加强对评估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勘察单位和从业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估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3.3 加强先进勘察技术应用

先进勘察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型勘察技术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等在水工环地质勘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非破坏性、高效性等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例如,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地球物理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地表的情况下,探测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信息,为勘察工作提供重要依据。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快速监测,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变化情况,为勘察项目的选址和规划提供宏观指导。通过分析遥感影像,我们可以了解区域的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情况,避开环境敏感区域,减少勘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则可以对勘察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和分析,为环境影响评估和决策提供支持。将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遥感数据、水文地质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空间分析和模型模拟,预测勘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3.4 做好环境保护监督工作

做好环境保护监督工作是确保水工环地质勘察活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勘察项目的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流程。

在项目审批阶段,严格审查勘察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保项目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勘察现场的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勘察活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例如,对勘察现场的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噪声污染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对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勘察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威慑力。建立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并限制其参与后续的勘察项目投标等活动。

3.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水工环地质勘察行为、保障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地质勘察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明确水工环地质勘察活动中各方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例如,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勘察单位在勘察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勘察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勘察活动。

3.6 创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

创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弥补水工环地质勘察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明确补偿主体、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

对于因勘察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式缴纳生态补偿费用,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等。资金补偿可以用于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实物补偿可以为受影响地区的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如优质农产品、清洁能源等;技术补偿可以为当地提供环保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其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3.7 正确处理勘察过程中的废弃物

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钻探泥浆、岩芯、废旧设备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正确处理勘察过程中的废弃物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对于钻探泥浆,应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进行固液分离和净化处理。通过添加絮凝剂等化学药剂,使泥浆中的固体颗粒聚集沉淀,然后将处理后的清水回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将泥浆固化后进行安全填埋,防止泥浆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于岩芯,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存放和管理,对于具有重要地质研究价值的岩芯,应妥善保存;对于无保存价值的岩芯,可以进行合理处置,如用于土地回填等。对于废旧设备,应进行回收利用或交由专业的回收处理机构进行处理,避免废旧设备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

3.8 提高勘察人员的综合素养

勘察人员是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勘察工作的质量和环境保护效果。因此,提高勘察人员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一方面,应加强对勘察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和方法,提高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定期组织勘察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使勘察人员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勘察人员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勘察工作中自觉遵守环境保护规定,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勘察人员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其环保自觉性。

四、结语

环境保护背景下的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潜水位上升、水文分析缺失等常见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通过创建完善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流程、构建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加强先进勘察技术应用、做好环境保护监督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正确处理勘察过程中的废弃物以及提高勘察人员的综合素养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在环境保护下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视域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的思考 [J]. 何涛勇. 世界有色金属,2021(19)

[2] 基于环境保护的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方法分析 [J]. 徐罡. 工程技术研究,2021(11)

[3] 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要点分析 [J]. 薛光明. 世界有色金属,2020(08)

作者简介:刘侃1987 年10 月1 日,目前职称:高级水工环地质工程师,学历:本科,性别:男,籍贯:,回族,专业:水工环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