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论接龙吹打的现代艺术提炼

作者

王佳渝

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

巴南,历来是是巴渝重镇,有“八百年重庆,三千年巴县”之称,在人民群众繁衍生息、劳作创造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优秀文化遗存,接龙吹打就是其中的代表,接龙吹打民间吹打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着广泛的人民性和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巴渝民间艺术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接龙民间吹打代代相传,历历弥新,逐步形成了多种演奏形式、演奏风格和不同的曲牌。细吹细敲的文静幽雅;结婚庆寿的活泼欢快;道场吹打的古朴厚重等,都具有各自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格调,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牌至今仍在接龙下辖各乡和周边镇街流传,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现就接龙民间吹打乐传承的思考与探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接龙民间吹打乐传承成因分析

接龙吹打之所以绵延不绝,关键在于它有历史传承,有时代创新。传承是接龙吹打的内在机制,创新才是接龙吹打的根本特征。接龙民间吹打在传承发展中有三个密不可分因素。

(一)民俗是传承的民间基因。接龙民间吹打乐代代相传,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民间艺术,自有提供它生存和发展的合适土壤。接龙民间吹打乐诞生于社会草根阶层的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传统巫术等信奉,从而衍伸出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信仰仪式,作为消灾祈福,为乡人在各种节庆民俗活动中祈愿求神,保佑人口太平、庄稼丰收,连带着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延至清末民初,这种传统民俗活动风靡乡村,这种定期循环再现的“周期性”民俗仪式和遇事临时举行的“指向性”仪式,为接龙民间吹打乐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艺人是传承的基本因素。从纵向观察,接龙民间吹打乐所以能不断创新,离不开一代代民间音乐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代杰出艺人的出现,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地生产出艺术精品,其艺术影响力更始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成为支撑某一艺术品种的擎天柱。接龙民间吹打乐正有赖于从汉朝形成后的几千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民间音乐的不断完善、增补、改良,使璧南吹打艺术得以生存发展。

(三)创新是传承的源泉活力。传承是接龙吹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接龙民间吹打乐队从纯演奏道场音乐、封建迷信色彩较重的曲目开始,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改进,成为民间吹打乐精品,形成既类似川剧坐唱,又区别于川剧的特点。它们或粗犷豪放,或高亢激越,或委婉细腻,具有较强的审美娱乐功能。

二、接龙民间吹打的传承模式

接龙民间吹打乐从民间的方言小调,逐渐演变成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的民间音乐艺术,成为巴南区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文化名录,历经了上千历史,主要有三种传承模式。

(一)口授与心传的原始形态。接龙民间吹打乐源于汉代,南宋已较盛行。明、清日趋繁华,达到鼎盛,这是接龙民间吹打的成熟时期。纵观上虞民间吹打乐的普查情况,传统传承为“宝塔型”的模式。民间多为父传子、子传孙的模式,直至嘉道年间,璧南吹打家庭传承已不满足于吹打、戏曲坐唱的格局,自行组成班底,为地方上的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活动提供吹打服务,这种传承的方式,是接龙吹打最具代表的家族传承方式。

而师徒传承方式则具有开放性,形式也具多样性,可以是一个师傅传授多个徒弟,也可一个学徒先后拜多个师傅,这种传承可以博采众长,有利于吹打艺术向纵深发展。一般说来,此类传承方式的师傅艺术水准往往较高,学徒的家长也喜欢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水平高、生意好的高师那里去求艺谋生,且徒弟之间亦能得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虽然上述两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承并发挥各艺人、门派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筑起了不同师承间自由交流的藩篱,限制了传人们在切磋中的发展。尤为致命的是,这种传承方式的散漫性、个体性导致师傅只注重对学生单纯表演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文化知识、艺术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生学艺进门往往很快,但是技能提高却很慢,成为演奏大家则更难。

接龙民间吹打乐的传统传承一般为“口授心传”。 传统的传承方式,只是跟着先生边听边学,全凭学生自身的记忆力和吸收力来传承,用艺人的说法,先听后学,死记硬背。这种传承方法,往往同一个师傅带出的几个徒弟水平不齐,普查中发现有很多老艺人没有工尺谱,全凭手上功夫,缺乏系统的乐理知识,只知其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推移,使民间曲牌“走样”或者失传。

(二)吸收与融合的兼容形态。接龙民间吹打乐在长期孕育发展过程中,非常注意吸收和兼容外来的优秀文化,明清以来,随着戏曲的兴盛,各类剧种以及曲艺说唱的普及,特别是抗战时期,全国各地昆曲、徽班、乱弹、滩簧等艺术形式大量涌入重庆,不少民间吹打乐手就与戏曲艺人相互交流、融合,从而推动促进了吹打乐曲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从各剧种中借鉴的锣鼓节奏,无论板眼节奏,都称得上丝丝入扣,粗犷激越,振奋人心。

(三)移植与创编的创作形态。艺术的传承是发展式的传承,璧南民间吹打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态,在不断的传承中,充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艺术内涵。近年来,巴南区许多民间艺人,在感悟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不断移植和创编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吹打曲目,体现了接龙民间吹打的传承成果。不但创作和繁荣民间吹打的曲目,还不断传承了多名吹打艺人,为接龙吹打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接龙吹打乐传承的瓶颈

(一)从业人员演艺水平不高、文化层次偏低

在受众接触最多的民间坐唱、祭祀、嫁娶、丧葬等活动中, 绝大部分艺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 都是通过老艺人带新艺人、观摩录像等形式进行学习。没有良好的乐理知识, 导致曲调的好坏不一,良莠不齐,减损了观赏价值。

(二)硬件设施不足

民间表演存在很多纰漏,如表演场地的好坏既影响观看也影响表演。过小的表演场地限制了观众人数。服装不讲究、色彩、款式, 做工粗糙, 不合体, 缺乏美感。有的甚至不遵循民族习俗, 随意篡改和搭配, 穿着不伦不类。此外, 灯光、音响等相关因素也制约着表演的质量和效果。

(三)缺乏强势的吹打经营主体

吹打班底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 市场总量不大。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发展后劲不足。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 有着“ 散” 和“ 粗” 的现象, 对吹打音乐资源的开发存在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的问题。创新和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稳定的营销模式。

四、发展接龙吹打音乐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接龙吹打的教育和培训,发展接龙吹打艺术, 其前提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有一批具有较高接龙吹打造诣, 了解巴渝文化的从业人员。

(二)全面开发利用璧南吹打音乐,将接龙吹打贯穿到区域旅游经济的全过程。如将制作好的具有巴南地方特色的不同形式(声乐、器乐、区域风光音乐片)的音像制品, 包括录音带、CD、VCD 等, 在交通工具上以及景点设置的音乐茶座上播放。在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上播放巴南特色背景音乐。营造本土文化氛围。二是通过培训, 定点表演。在巴南各大旅游热点,进行不定期巴南吹打表演,扩大巴南吹打的美誉度。三是推出一批巴南吹打文创产品,将接龙吹打音乐、乐器等制作成纪念品。推出一批制作精美的民间音乐纪念品, 如录音带、CD、VCD、小型唢呐、锣鼓等。乐器纪念品当力求小巧、精致, 主要供艺术欣赏或配饰之用, 有的也可作为实用。

(三)、树立精品意识,在各大表演场地展示的接龙吹打不能粗制滥造, 不能摆架子, 做样子, 胡乱迎合观众口味,失掉个性和特色。只有突出地方色彩, 突出民族个性, 突出原生态, 民间文化才有生命力。只有整合资源, 全方位打造接龙吹打文化精品, 才是接龙吹打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唯一出路。因此, 接龙吹打文化要做到“三精” :一是表演节目要精粗制滥造, 缺乏个性的表演节目叫人看了倒胃口, 有损区域形象和地方精神, 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将外地或其他民族的文化复制充斥到表演节目中, 就会破坏地方性和民族性, 使表演雷同, 破坏文化品牌。要请专业人员针对一招一式, 一板一眼地进行再加工, 在内容、层次、环节上再下功夫, 将接龙吹打表演打造成精品。在这一点上, 政府不能从微观把握, 而应该从巴南的宏观形象出发。二是表演队伍要精。接龙吹打舞蹈需要通过演员来表演, 只有优秀的表演队伍才能准确的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作品的内在思想和情感, 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精、素质高的接龙吹打表演队伍意义深远,作用重大。要做好这些工作,需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需要聘请一位专业、富有舞台经验的专家担任艺术总监, 全权负责巴南范围内接龙吹打班底的指导,把好节目表演的质量关。其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招聘一批民间艺人作为艺术指导,关键时刻亲自登台演出,保证表演的原汁原味。再次是对原演艺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基本功训练, 提升演艺队伍的水平。三是表演场地、道具、服饰要精。建立专用的演出场地,使接龙吹打演出和民俗活动表演集中到一起,甚至还包括餐饮服务。可以在演出场地周围摆放巴渝传统的生活器具、生产用具、服装、民间手工艺品等物品, 增加演出产地的文化内涵。同时提升灯光、音响的质量水平, 增强演出效果。

总之,接龙吹打历史悠久, 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巴渝文化的优秀代表。发掘、传承、保护和利用好接龙吹打资源是当代社会的历史责任。利用现代化提炼、加工手段进行璧南吹打的发掘、传承、保护和利用, 形成良性互动,必将有力地促进巴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接龙吹打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