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财务改革中的问题及其改善路径
于艳艳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3
引言:
水文事业承担水文监测、数据采集、水资源评估等核心任务,直接影响水资源配置与防灾减灾决策科学性。随着水文工作拓展,传统财务制度已难适配业务多元化需求,财务改革成为必然。近年各地推进水文财务改革,但因水文工作具有季节性、突发性、站点分散性,财务制度与业务需求适配不足,部分改革措施效能未显。梳理改革问题、探索可行路径,既能提升资金效益,也能为水文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保障,具有现实意义。
一、水文财务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1 预算编制与水文业务需求脱节,执行灵活性不足
预算管理是水文财务基础,但编制与执行存在短板。当前预算多采用 “基数 + 增长” 模式,未结合水文业务动态需求,尤其难以预估汛期加密监测、极端天气应急采集等任务,且预算调整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临时任务缺资金支持,易延误工作或挤占其他资金。同时,财务人员对水文业务了解不足,未考虑设备更新周期、站点维护频次等专业需求,导致预算科目不合理,部分资金闲置、关键领域有缺口,降低预算科学性与实用性 [1]。
2 资金使用效率偏低,成本核算与绩效衔接不紧密
水文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业务推进,改革中仍存 “重分配、轻效益” 问题。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脱节,审批过长致资金到位滞后,延误设备采购、站点维护,增加成本;资金分配缺乏精准性,未按站点工作量、设备老化程度等差异化分配,造成忙闲站点资金不均、资源浪费。此外,成本核算未细化归集各环节耗费,难反映实际成本,且资金绩效指标与业务目标衔接弱,无法衡量使用效果,部分项目 “重投入、轻产出”。
3 监督机制不完善,风险防控能力薄弱
监督是水文财务改革的重要保障,当前体系存在覆盖不全、针对性弱、防控不到位问题。内部监督中,财务与业务监督协同不足,仅关注数据合规性,且以事后审计为主,难防风险;外部监督中,主管部门检查宽泛、无专项方案,第三方参与度低且缺专业知识,监督力度不足。同时,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未全面识别合同、资金、采购等环节风险,缺应对措施,部分项目存在资金挪用、合同纠纷等潜在风险。
二、水文财务改革的改善路径
1 构建动态预算编制机制,提升预算与业务的适配性
针对预算管理与业务需求脱节的问题,需建立与水文业务动态匹配的预算编制机制。首先,在预算编制前,组织财务人员深入参与水文业务规划,通过与业务部门共同梳理年度监测任务、设备更新计划、站点维护需求等,明确预算编制的核心依据,确保预算科目设置贴合业务实际;同时,建立预算编制评审小组,吸纳水文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参与评审,从业务必要性与技术可行性角度对预算方案进行把关,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其次,针对水文业务的季节性与突发性特点,建立弹性预算调整机制,简化应急任务的预算调整流程,设定专门的应急资金科目,明确应急资金的申请条件、审批权限与使用范围,确保汛期应急监测、极端天气数据采集等任务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实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定期对比预算执行进度与业务推进情况,对偏离预算的项目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避免资金闲置或短缺。此外,推进预算编制信息化建设,搭建财务与业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预算数据与水文监测任务、设备状态、站点信息等业务数据的实时联动,为动态预算编制提供数据支撑。
2 建立资金全流程管控体系,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在资金分配环节,建立基于水文业务需求的差异化分配机制,以各站点的监测任务量、设备老化程度、历史资金使用效益等为核心指标,制定资金分配量化标准,实现资金精准分配;同时,实行资金分配公示制度,公开资金分配依据与结果,接受单位内部与社会监督,确保分配公平透明。在资金拨付环节,建立与项目进度挂钩的拨付机制,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设定关键节点,由业务部门出具项目进度证明后,财务部门再拨付相应比例的资金,避免资金拨付滞后或超前;同时,优化资金拨付审批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简化内部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3]。在资金使用环节,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按照水文监测、数据处理、设备维护等业务环节细化成本核算单元,明确各单元的成本归集范围与核算方法,准确反映各项业务的实际耗费;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将水文监测数据质量、任务完成率、设备利用率等业务指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定期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后续资金分配挂钩,对绩效优秀的项目优先保障资金,对绩效不佳的项目限期整改,推动资金使用从 “重投入” 向 “重效益” 转变。
3 完善多层次监督体系,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针对监督机制不完善与风险防控薄弱的问题,需构建 “内部监督 + 外部监督 + 风险防控” 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监督体系。在内部监督方面,建立财务与业务协同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人员需同时掌握财务知识与水文业务流程,定期开展财务监督与业务监督联合检查,重点核查资金使用与业务推进的一致性,对监测设备采购的实际用途、站点维护资金的实际耗费等进行实地核查,确保 “账实相符”;同时,将监督关口前移,在预算编制阶段开展合规性审查,在资金拨付阶段进行必要性核查,在项目执行阶段实行定期巡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全覆盖。在外部监督方面,行业主管部门需制定水文财务专项监督方案,针对水文站点分散、业务专业性强的特点,组建包含财务专家与水文专家的专项监督小组,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益与业务目标的衔接情况;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督机构,通过培训提升第三方机构对水文专业知识的了解,明确监督重点与标准,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风险防控方面,建立水文财务风险清单,全面梳理合同管理、资金支付、设备采购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点,明确风险等级与防控责任;同时,搭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资金流动、合同履行、预算执行等数据,对异常数据自动预警,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此外,加强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风险防控培训,定期开展风险防控案例学习,提升全员风险防控意识,从源头防范财务风险。
结束语:
水文财务改革是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预算脱节、资金效率低、监督不完善等问题,本质是财务制度与水文业务特性适配不足。通过构建动态预算机制、资金全流程管控体系、多层次监督体系,可有效解决改革问题,实现财务与业务深度融合。未来,水文财务改革需持续关注事业新需求,优化管理制度与流程,提升财务服务能力,为水文支撑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与水生态保护提供坚实财务保障,助力国家水安全战略推进。
参考文献:
[1] 刘雷. 国有企业改革中财务管理数智化转型的动因、效果及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25,(20):157-160.
[2] 张萍 . 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路径 [J]. 上海企业 ,2025,(05):210-212.
[3] 李焦, 周少燕, 李雪.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25,(09):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