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互联网加的高职学生自主阅读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作者

苏俊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高职学生自主阅读方式有了明显变化。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高职学生自主阅读现状,包括阅读习惯、资源获取途径和阅读效果,还构建了一套科学全面的自主阅读效果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设计了阅读量、阅读深度和阅读效果反馈三个评估指标,综合用定量和定性评估方法,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研究显示,该评估体系能有效反映学生阅读效果,为高职院校优化阅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自主阅读;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引言

自主阅读是高职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但目前高职学生阅读习惯有碎片化、功利化倾向,获取阅读资源途径多样但质量参差不齐,阅读效果难量化评估。互联网+技术广泛使用给阅读教育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学生自主阅读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阅读习惯分析

受移动互联网、学业压力、就业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职学生阅读习惯复杂。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他们更爱用手机、平板等设备浏览社交媒体、短视频或新闻资讯这类短时间、碎片化阅读,深度阅读和系统性阅读时间被严重压缩。部分学生阅读功利性明显,以考试、考证或就业为导向,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相关书籍资料上,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非功利性书籍没兴趣。学业压力、兼职工作和娱乐活动占了他们大量时间,让自主阅读时间严重不足,难以养成持续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兴趣差异大,受专业、性别和个人爱好影响,部分学生喜欢网络小说、漫画等娱乐性内容,对经典文学作品或学术性书籍缺乏热情。

(二)高职学生阅读资源获取途径

高职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途径丰富多样,学校图书馆本应是学生获取纸质书籍和学术资源的重要阵地,然而部分学生却没有养成主动借阅的习惯,图书馆利用率并不高。随着数字化阅读的流行,电子资源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选择,他们更倾向于借助电子书平台,如 Kindle、微信读书,或是学术数据库,像知网、万方,又或是其他网络资源来获取阅读材料。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也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微信公众号、知乎、B 站等平台获取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但这些内容在系统性和权威性上有所欠缺。此外,部分学生会依靠同学或教师的推荐来获取阅读书目,但这种方式覆盖范围有限,推荐内容大多和课程相关。

(三)高职学生阅读效果现状

当前,多种因素影响着高职学生的阅读效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他们阅读时间碎片化,且多集中读浅显内容,对知识吸收和理解有限,难以把零散知识变成系统储备,不少学生阅读时爱快速浏览,没耐心深度阅读,对书籍内容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很少做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时很少想把知识和实际生活或职业发展联系起来,阅读内容难在实践中起作用,阅读和应用严重脱节[1]。学校和社会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阅读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学生无法衡量自身的阅读水平,这限制了阅读效果提升。

二、基于互联网加的高职学生自主阅读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一)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构建评估体系要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阅读心理学,保证各项评估指标和方法有依据,能真实反映高职学生自主阅读的影响。确定阅读深度指标时,参考认知层次理论,从理解、分析、评价等方面设计具体评估要点,让评估更专业准确。全面性原则:自主阅读评估要包含各个方面,如阅读量、深度及效果反馈等,不能只看某一项指标,要综合考量学生阅读行为、能力和收获,形成完整评估框架,保证综合评价学生阅读效果。可操作性原则:评估指标和方法要切实可行,便于实施和测量,避免选复杂或难获取数据的指标,保证评估在实际教学中顺利开展,选评估工具时优先用方便学生操作和教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降低成本和时间消耗。动态性原则: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会随时间和学习进程变化,评估体系要有动态调整能力,定期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和反馈意见,优化评估指标和权重,让评估体系贴合学生发展需求。

(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统计学生阅读情况,不光统计读书数量还统计阅读字数、篇幅等,可以用阅读记录软件,像阅读 APP 后台数据,精准统计学生一定时间内各类文本的阅读数量。区分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权重,学术文献权重比一般性读物高,这样能更合理反映阅读质量和价值[2]。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应用等方面考量,设计阅读理解测试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和细节的把握,要求学生写阅读心得或书评,评估其对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或实际项目中运用阅读知识的情况,判断其知识迁移能力。关注学生阅读后的行为变化和知识储备提升情况,包括学生参与阅读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参加读书分享会、阅读社团活动的次数,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中运用阅读知识的表现,以及学生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价(如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对阅读效果的反馈。

(三)评估方法与工具

用数据分析工具,统计分析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测试成绩等可量化的数据。用 Excel 或 SPSS 软件算学生平均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测试平均分和标准差等,通过数据对比,直观了解学生阅读水平和进步情况。用观察法、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等观察学生阅读活动表现。例如,参与讨论积极性、提问深度, 和学生面对面访谈,了解其阅读感受、困难与收获,分析学生阅读心得、书评、读书笔记等作品,评估阅读深度和思维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软件工具让评估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利用在线阅读平台的阅读轨迹记录功能自动收集学生阅读数据。开发智能评估系统,根据学生输入的阅读心得或回答的问题,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做初步分析和评价。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整合学生各项阅读评估数据,形成可视化学习报告,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评估反馈。

结语

本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学生自主阅读效果评估体系,为高职院校阅读教育提供科学系统的评估工具。通过综合评估阅读量、阅读深度和阅读效果反馈这三大指标,能反映学生阅读行为和效果,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随着技术进步,该体系可优化,融入更多智能化手段,为高职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元军. 互联网平台下高中英语自主阅读的实践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10): 203-205.

[2]耿志凤. “互联网+”环境下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08): 140-142.

姓名:苏俊生  性别:男  籍贯:甘肃兰州  学历:本科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8312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中文教育 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