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对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作用研究
陈东芳
献县实验中学 河北 沧州市 062250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学习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融入知识,激发其思维与感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情境创设对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作用,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理解能力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当学生置身于一个鲜活、有吸引力的语境中时,更富有参与的热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学生对文本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语文课有枯燥感的现象。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们始终保持专注,这时候情境创设就发挥了它独特的力量。具体而言,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能够带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内活动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互动性,且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的起始阶段并未直接切入课内的学习内容,而是先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冬天的一些感受,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能用语言来形容你们心中的冬天么?”学生们展开热烈地讨论起来,谈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冬天,有的学生谈到了大雪纷飞,有的学生谈到了北风凛冽,还有的学生谈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烤火的场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老舍心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么?”这样的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也对文本进行了预习,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很好地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在这种条件下,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并理解思想内容,教师讲和学生想相融合,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课堂主动性,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不再是单纯听课,成为一个活跃过程,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二、情境创设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情境创设能深入激活学生的文本理解,重现或模拟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中的内涵意义,置身于文本特定的语境当中思考、分析文本,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在对《散步》进行教学时,教师进行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首先先引导学生说:“同学都爱散步,你们爱与谁一起散步呢?说说你们散步中得到的感悟和感受吧?”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与父母或家人散步的情景与感受。然后又问:“散步除了给你带去愉悦或宁静之外,更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呢?”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引入课文中的情境“那一篇散,怎么散步?散步当中又隐含了父亲什么职责,什么情感呢?”随着问题的引导,学生们开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父亲对母亲和孩子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父亲内心的抉择与挣扎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从表面情节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感受到了亲情和责任背后的深刻意义,进入到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体验和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结合生动的情境再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境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境创设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设置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多维度发展,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深度。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敬业与乐业》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合作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核心思想。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求学生要分析文章的主题,讨论梁启超为何提到“敬业”与“乐业”这两个词,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词在当今社会中的实际意义。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敬业与乐业是否依然适用?你们认为这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敬业和乐业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二者并不冲突,而是能够相辅相成。另一些学生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已经将“乐业”放在了“敬业”之前,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偏差。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不仅思考了文章的思想,还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现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情境创设增强师生互动与合作
情境创设能打破师生间的隔阂,建立更加互动和合作的课堂氛围。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黄河颂》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生动的情境: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黄河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雄伟气势。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视频中的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认为黄河在诗歌中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对黄河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有的学生则从自然景象的角度出发,认为黄河的奔腾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教师在此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作者通过黄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非常密切,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还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这种互动合作的模式,也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教学效果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并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情境中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的内涵。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情境创设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教师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让情境创设真正成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树翠,王升.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 (12): 112-115.
[2]周如锦.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4, (17): 12-14.
[3]陈鹊.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嘉应文学, 2024, (04): 170-172.
[4]孙雨萱.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4, (02): 25-27.
作者简介:
陈东芳(1991—3),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中学二级,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