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移动社交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探究

作者

刘杰

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730030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信息传播、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然而,其开放性、便捷性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如隐私泄露、恶意软件攻击、网络诈骗等。本文剖析移动社交网络面临的典型安全问题,探讨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从技术、管理、用户意识培养等多维度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防护策略,旨在提升移动社交网络的整体安全性,保障用户权益。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移动社交网络;安全防护

一、移动社交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隐私泄露

用户在社交平台注册时需提交大量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等。部分平台隐私设置复杂且默认公开程度较高[2],许多用户未仔细调整,致使这些信息暴露在公众视野。此外,第三方应用通过社交平台授权获取用户数据,若授权管理不善,用户的好友列表、浏览记录等隐私数据可能被非法收集、贩卖,给不法分子精准诈骗、骚扰提供便利。

(二)恶意软件攻击

移动社交网络成为恶意软件传播的温床[3]。不法分子常伪装热门社交应用诱骗用户下载,这类软件一旦安装,便可能在后台窃取用户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篡改手机设置,甚至将手机变为 “肉鸡”,参与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危害网络基础设施稳定。

二、移动社交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一)结合虚拟轨迹生对用户轨迹进行混淆处理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浏览行为轨迹往往包含了大量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被恶意利用,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为了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并识别潜在的隐私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假轨迹生成的隐私保护算法[8],旨在通过构造虚假的用户行为轨迹来混淆攻击者[7],从而保护用户的真实隐私信息。基于虚假轨数目,计算匿名保护概率。

虚假轨迹生成是一种通过构造虚假的用户行为轨迹来混淆攻击者,从而保护用户真实隐私信息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用户的真实轨迹周围生成多个虚假轨迹,使得攻击者难以区分真实轨迹和虚假轨迹,从而达到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

(1)计算用户角度:根据用户的真实轨迹,计算用户角度。用户角度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轨迹的方向变化来确定,通过计算相邻轨迹点之间的夹角来估算。根据用户角度计算出虚拟轨迹数目。

(2)

其中,是第i个虚假轨迹的随机角度,r是预设的偏移距离。虚假轨迹圆心位置的计算有助于将虚假轨迹均匀地分布在真实轨迹周围。这种均匀分布使得攻击者难以区分真实轨迹和虚假轨迹,从而提高了隐私保护的效果。虚假轨迹圆心位置计算如下:

假设得到混淆后的轨迹集合为:

{(0,10),(10,0),(0,−10),(−10,0),(0,0)}

其中真实轨迹为(0,0),位于索引 4 的位置。混淆矩阵可以表示为:

最后通过混淆处理和随机化处理:将用户的真实轨迹与虚假轨迹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包含真实轨迹和虚假轨迹的轨迹集合。在该集合中,每个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均被记录,但不区分真实轨迹和虚假轨迹,并对轨迹集合中的轨迹进行随机排序,进一步混淆真实轨迹和虚假轨迹的顺序。

(二)、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

1. 实验数据

我们使用Python 3.8编程语言实现算法,借助NumPy、Pandas和Matplotlib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此外,为了模拟攻击者的行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攻击模型。

我们选取了自定义的移动用户行为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10,000条用户的历史行为记录。为了模拟真实场景,我们随机选择了其中的80%作为训练集,剩余20%作为测试集。

2. 数据预处理

为了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数据扰动,我们在训练集中对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了扰动操作。具体来说,我们通过随机添加噪声来模拟用户行为的不确定性,例如随机改变用户的浏览时间、访问页面等。这种扰动操作旨在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数据误差和用户行为的随机性。

三、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革新、平台担当、用户自律、法律保障等多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安全防护策略,不断填补安全漏洞,才能构建一个可信、有序、充满活力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让人们在畅享社交便利的同时免受安全威胁,推动移动社交网络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怡瑾.移动端分布式机器学习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2.

[2]吴静梅.大数据下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智库时代,2018,(45):208-209.

[3]张志宽.移动社交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脑迷,2017,(03):185.

[4]默妍.基于联邦学习的教育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技术 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1):94-100.

[5]何高峰,魏千峰,肖咸财,等.支持数据隐私保护的恶 意加密流量检测确认方法[J].通信学报,2022,43(2): 156-170.

[6]樊聪聪,向剑文,夏喆.卷积神经网络中具有隐私保护 属性的预测分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2,39 (1):287-295.

[7]蔡威.WSNs中基于攻击感知的源位置隐私保护路由 协议[J].火力与指挥控制,2021,46(10):121-125.

[8]郑振青,毋小省,王辉,等.移动社交网络中的轨迹隐 私PTPM保护方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21,42 (10):2153-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