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已婚育龄女性生育心理因素调查报告
蔡燕怡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株洲 412000
作者简介:蔡燕怡,1988.6,女,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度株洲市社会科学成果规划评审委员会课题《生育价值观视角下株洲市已婚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个体心理影响因素调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行,使得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同时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日益严峻。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明确表示将对女职工的生育和劳动权益保障工作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善和加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人口增长政策,构建生育扶持政策机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2023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与2021年相比减少160万,出生人口数十年来首次降到1000万以下。2021年国家全面放开“三孩政策”,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均表明二孩政策并没达到其预期效果,人们的生育意愿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且已经进入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行列。同时,我国女性的初婚平均年龄由20世纪80年代的22岁持续上升至2023年的27岁,初育平均年龄也由22岁推迟到了28岁,说明我国育龄妇女的数量和生育意愿都在持续下降。近年来,株洲市出生人口不断下降,2021年呈现断崖式下降 ,人口出生率降至4.31‰。育龄妇女减少、初婚年龄大幅度推迟、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走低等,是导致全市出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株洲市女性生育心理因素对于理解生育现状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目的
深入了解株洲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影响生育心理的因素,为提升生育意愿、改善生育现状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株洲市不同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的育龄女性。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同时选取50位女性进行深入访谈。
四、调查结果
1. 生育意愿
整体生育意愿:约40%的受访女性表示有明确生育意愿,35%表示犹豫,25%明确表示不想生育。
2、健康与心理因素
87%的已生育的受访女性表示在产后出现不同程度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失眠等 。92%的受访女性认为,怀孕和分娩可能带来生理损伤(如妊娠并发症、盆底肌损伤),以及产后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34%的女性因童年经历、社会新闻或对自身能力的不确定,产生对“如何成为好母亲”的焦虑。
3、社会与职业压力
女性的社会与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职场竞争与性别歧视。调查结果显示株洲市61%女性认为面临事业与生育的冲突。事业与生育的冲突主要来自于职业中断、晋升机会减少,甚至遭遇职场隐性歧视(如“生育惩罚”)三个方面。此外,有21%的女性认为社会对“完美母亲”的期待也会让女性感到难以兼顾家庭与事业。
4、社会支持不足
93%的受访女性认为,育儿责任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93%的女性认为公共托育资源不足、配偶或家庭分担有限,69%的受访女性对独自承担育儿压力感到担忧。 89%的受访女性认为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均,或对弱势群体(如单亲家庭、残障儿童)的支持不足。
5、经济独立与个人发展
在受访的城区育龄职业女性中有92%认为,女性应更重视经济独立和个人价值实现,在婚育年龄会优先选择自我投资(如教育、事业)而非传统家庭角色。而在受访的非城区育龄职业女姓中有67%会选择传统家庭角色。67%的受访女性认为育儿成本高昂。教育、住房、医疗等开支的上升让许多家庭对生育望而却步。女性可能因经济压力主动推迟或放弃生育。
6、个人选择与价值观变化
96%的受访女性更看重个人生活方式的自由度,认为生育会限制旅行、社交、职业探索等可能性。88%的受访女性接受多元生活方式,认为“女性必须生育”的刻板印象应该被打破。丁克、独身等选择应该被支持。
7、婚姻与家庭关系
78%的女性对婚姻稳定性感到担忧。离婚率上升、伴侣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可能让女性对单亲育儿或丧偶式育儿产生顾虑。54%的受访女性认为,女性与伴侣或长辈在育儿观念上的分歧(如教育方式、责任分担)降低了生育意愿。
8、环境与未来不确定性
65%的受访女性认为对全球问题存在担忧,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社会动荡等问题直接导致观念“带来新生命是不负责任的”的产生。
五、分析讨论
1. 经济因素:株洲市生活成本上升,养育孩子费用增加,包括教育、医疗、生活开销等,让许多家庭对生育望而却步。
2. 职业因素:职场竞争激烈,女性在职业发展与生育之间难以平衡,企业对孕期、哺乳期女性存在一定偏见,影响女性生育决策。
3. 家庭与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对女性生育心理影响大,良好家庭氛围能缓解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如托育服务短缺、产后康复服务不足等,增加女性生育顾虑。
4. 自身认知与观念:现代女性自我意识增强,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和生活质量,传统生育观念转变,对生育持谨慎态度。
六、结论与建议
株洲市女性生育心理受多种因素影响,生育意愿整体不高,孕期和产后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关注和改善。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提升女性的生育意愿需要关注其内在动机、情感需求、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风险认知的调整。
(一)增强内在动机:满足自主性与自我实现需求
1. 自主选择权的尊重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当女性感到生育是自主选择而非外界强加时,其意愿会显著提升。社会应减少对“女性必须生育”的刻板期待,避免将生育与女性价值绑定,转而强调生育是个体基于自身需求的自由选择。
2. 与人生目标的整合
帮助女性将生育与个人发展(如职业规划、自我成长)视为兼容而非对立的目标。例如,通过灵活的工作制度、职业复归支持等,减少生育对个人发展的威胁感。
(二)缓解焦虑与恐惧:降低生育的心理风险感知
1. 提供生育相关的心理教育
许多女性对怀孕、分娩及育儿的潜在风险(如产后抑郁、身体变化)存在过度担忧。通过科学的产前教育、心理健康支持(如心理咨询、互助小组),帮助女性建立对生育过程的理性认知,增强应对信心。
2. 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根据**依恋理论**,安全的社会支持(伴侣、家庭、朋友)能显著降低育儿焦虑。鼓励伴侣共同参与育儿(如共同产检、分担家务),推动家庭内部平等分工,可减少女性对“孤立育儿”的恐惧。
(三)重构生育意义感:赋予积极情感价值
1. 正向叙事与情感联结
通过媒体、文化作品传递生育的积极体验(如亲子互动的幸福感、家庭联结感),而非仅强调责任与牺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生育被赋予“生命创造”“情感成长”等意义时,更容易激发内在动机。
2. 打破“完美母亲”迷思
社会对“完美母亲”的苛求可能引发女性的自我怀疑。倡导“足够好母亲(Good Enough Mother)”理念(温尼科特理论),接纳育儿中的不完美,减少女性的自我批判。
(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育儿信心
1. 技能培训与资源支持
通过育儿课程、新手父母工作坊等,提升女性对育儿技能的掌握感(自我效能理论)。同时,完善公共托育服务、社区互助体系,减少女性对“独自承担”的无力感。
2. 榜样示范与社会认同
接触成功平衡生育与个人发展的女性榜样(如同事、公众人物),可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增强信心。社会对多元母亲形象(如职场妈妈、单亲妈妈)的包容,也能减少女性的身份冲突。
(五)调整外部激励:从压力到支持
1. 政策与制度的心理赋能
延长带薪产假、提供弹性工作制等政策,不仅缓解经济压力,更传递“社会认可生育价值”的信号,增强女性的安全感。
2. 伴侣参与的心理学干预
鼓励男性参与育儿,通过伴侣的情感投入和实际行动,提升女性对婚姻稳定性和共同育儿的信任,从而降低对生育的抵触。
(六)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减少消极预期
1. 构建“可控感”
对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等宏观担忧,可通过家庭层面的应对策略(如储蓄计划、应急方案)增强控制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感到“有能力应对风险”时,决策会趋向积极。
2. 强化社会保障的心理安全感
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福利,减少女性对“育儿致贫”或“孩子未来困境”的焦虑,通过制度保障降低生育的长期风险感知。
提升生育意愿的核心,是将生育从一种“社会义务”或“风险负担”转化为“自主选择的生命体验”。心理学干预需聚焦于:内在动机、情感支持、效能提升、意义重构。实现从“恐惧驱动”到“意义驱动”。最终,生育决策应回归女性个体的心理需求,而非外部压力。只有当女性感受到足够的支持、尊重和掌控力时,生育才可能成为一种充满希望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丽, 王敏. 育龄女性生育焦虑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干预路径[J]. 心理学报, 2023,55(4), 621-634.
[2]刘洋. 社交媒体中的“恐育”叙事对年轻女性生育决策的影响[J]. 中国青年研究,2023,1(6), 89-97.
[3]崔碧颖.当代女性生育动机及其影响研究[D].2021,四川师范大学.
[4][4]Fink Samnick Elle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Mental Health: Definitions, Distinctions, andDimensions for Professional Case Management: Part 1[J]. Professional CaseManagement,202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