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文,构筑和而不同的课堂评价用语
毛頔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语文课堂能否良好实施,仰仗于教师是否能建构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而课堂评价用语的选择在其中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新课改背景下,本文尝试分析课堂评价用语改革应追求的目标。立足人文,让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课堂评价用语促进师生关系与教学互动。
关键词:和谐、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教学评价用语改革
引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酝酿出了新的价值取向: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逐渐引导评价方式从甄别走向发展,从单一迈向多元,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作为师生互动的粘合剂,贯穿于整个课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今,课堂评价用语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评价不够具体造成学生听后“不痛不痒”,评价不切合实际导致学生迷茫困惑,评价真实但过于尖锐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结合实际教学,笔者发现,构建良好教学用语的切入点乃“和谐互动”四字。而课堂中和谐的互动需处理好两层动态关系:一是“人—人”、二是“人—教材”。人与人的互动,包括师生和生生,缺一不可。人与教材的互动,则是以科学的教法学法为桥梁,从学习起点向教学终点出征的过程。然何谓和谐?这便令笔者想起朱光潜先生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美感。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将其三者集于一,可谓之和美、协调。
一、实用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出发点
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是其基本性质之一。尤其在低段语文的学习中,语言的训练显得格外重要。而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是孩子语言模仿的重要标本。因此,教师评价的生活化、可仿化对孩子大有裨益。同时,教师语言的适时反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传道、受业、还是解惑,都离不开教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从来不是随意架在课堂里的空中楼阁,而是拉动课堂行之有效的“灵丹妙药”。而对于现代课堂目标明确、节奏紧凑的模式来说,评价的实用性就显得至为重要。针对如何提高其实用性,提出本人两点看法。
第一,让课堂评价源于生活,又能更好地指导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
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即教育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也应时刻紧跟生活之变,为生活服务,为人服务。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易于被接受。其次,以课堂评价为媒,可以最大程度引发学生思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课堂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是走向开放的生活,从而提高了它的实用性。
第二,教学评价应基于敏锐的课堂观察,构建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方案。课堂非一幅
凝固的画作,可让人长时间研究,随时随地提出新的、主观的评价。课堂是每分每秒在流动着的,所以这需要教师培养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课堂敏锐度。教师需有掌控全局的魄力。同时,也要有关注细枝末节的细腻,尽可能地使课堂中的观测点具体、可感。学生的微表情、小动作,无一不是他们对此时课堂的反馈。教师只有抓住学生自己都未曾注意到的不经意,才能惊醒偶尔麻木之态。追踪以及评价做到动态、及时,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使被评价主体得到最新、最真的反馈。宏、微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科学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基本要求
一棵古松,在木商眼中,是一块实用的木材。但在科学家的眼中,展现的却是圈圈年轮、跳跳脉络背后的生长规律。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作为教师,既要有商人善于发现并合理分配资源的实用主义思想,也要有科学家那般对万物冷静分析、追求真理的意识。科学性,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对不同被评价主体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并能准确、具体地发现、改正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斟酌字句、平衡课堂气氛。
第一,精心揣摩课程与学情,以一般规律为基,打磨个性化的评价。科学性的评价用
语的运用建立在课堂课明确定位的基础之上。老师自身对课本、课标、参考书有自己深层、独特的理解,对教学有明确目标,并将其以科学的方式传达给学生。通过教师可靠的评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调解学习思路,改进学习方式。在了解学生常规身心规律之上,更应该揣摩学生的差异性,以此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评价语里得以呈现。
第二,平衡批判与表扬之声,避免笼统、抽象之语。传统课堂中,老师批判的声音太
多,在标准答案之外容不下学生第二种合理性的存在。这种课堂评价方式不但难以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且极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本位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发散性思考,创造性解读。这相对于传统语文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进步。然而,由于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不成熟,很多课堂中出现了极端化的现象——表扬之语泛滥。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逻辑性,教师全全给以赞许。这两种极端的教学评价方式,定然不符合“科学性”的标准。一堂课的合理设置中,必然存在难易,学生回答必然参差不齐,因而教学评价中合理地批判、引导与准确、具体化的赞扬应该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平衡状态。
三、艺术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审美追求
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师的评价用语则属于其中的语言门类。艺术本身是由可审美因子构成的,它必然会呈现出某些审美的共性特征,也会具有张扬个性的方面。若评价用语能承载丰厚深邃的人文情感,饱含跨越个体性的心灵共鸣,变成师生双方精神交流与契合的港湾,又能激发多元思想的碰撞,成为师生自由呼吸的培养皿,这样的言语互动,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就“如何让评价的艺术性发挥到极致”问题,笔者有以下两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具有艺术美感的交流,离不开主体间性的发挥。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活
动,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这就意味着教学评价要破除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以民主平等的姿态让学生自觉地成为主体,而不至于造成身份迷失、自我失落。启发式引导学生评价学生,引导学生评价课堂,让其充分张扬个性与能力的同时,超越个体性的局限,努力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与进化发展。很多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相契合的步伐,更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但有时过于弘扬主体性,便容易使课堂变成“矛盾的战场”。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主体间性的发挥,让课堂中的人与人彼此之间都能产生审美意义的同时,互相尊重,和而不同。
第二,使语言的趣味性和深邃性呈对立统一状,张弛有度。学习从来不是枯燥与乏味
的代名词,课堂也从不该被贴上深奥与晦涩的标签。真正伟大的艺术,是既能被极少数精英分子所理解、解构,又能被绝大多数普通人所认同。若能将评价的互动变得趣味而又富有思想层次,不同学生便能体味出不同信息含量,皆学有所获。这样一来,课堂氛围也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和谐效果。在这里,评价语的趣味性和深邃性,并非是要求老师在一句话、甚至是一次对话中尽然体现其二者。而是,纵观整堂课,面对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当中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