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花信风回归当代生活的文化价值

作者

廉金玉 蒋宏洋 王艺臻 赵雨茹 付诗桐 刘微

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辽宁 沈阳 110000

(基金项目:2024年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花叙时节-活用伴手礼发扬非遗节气文化》,项目编号202416053)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和自然观察的智慧,花信风纹样具象化是二十四节气回归当代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二十四番花信风彰显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体现,对当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实现意义。通过探讨花信风的意义,延展出花信风在纹样设计上的具象化表现,并结合方巾制造,对部分地区的方巾产业,传统文化普及热度进行分析规划,使花信风回归生活。

关键词:花信风纹样具象化 文化复兴 回归生活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番花信风代表二十四候自然现象,古人挑选开花准时的植物代表节气,称为“二十四番花信”。花信风即应花期而至的风,又名之曰信风。

花信风文化响应国家传统文化回归号召,助理解自然哲学,提升审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从“花信风方巾的纹样特点、花信风方巾在当代社会的可行性与长期发展意义”角度出发,分析方巾市场企业、节气文化宣扬区域热度差别、二十四番花信风推广基础,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花信风文化的现状与方巾前景问题

(一)大众对花信风文化认知浅显

大众亟待深化对花信风文化的认知,不可仅止于皮毛之识。当前,众人的理解,大多仅限于书面与网络科普的片面之词。这种浅尝辄止的认知,让文化创作更新受阻,资源创作优势难以发挥,设计概念受限。束缚了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与产品体验,阻碍了花信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花信风方巾产能受困

市场需求疲软,直接导致花信风方巾销售陷入困境,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与生产规划。加之原材料成本高,人工设计投入大,高效生产难以维系。此外,花信风方巾推广亦面临挑战。因其对受众文化水准有一定要求,推广难度大、成本高,群体单一。知名度低,加之缺乏多方合作,花信风方巾的生产与销售陷入窘境。

(三)纹样设计繁复艰巨

花信风纹样设计主要依赖手绘,布局上追求视觉平衡与和谐,采用均衡与对称纹样法。与方巾融合时,遵循装饰艺术原则,采用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表现形式。然而,这种连续性与关联性使得布局调整困难,细节要求极致,对设计师精力消耗极大。纹样艺术性演变同样复杂漫长,从实物参考逐渐抽象,这一过程需长时间构思与反复演改,不仅考验设计师的创造力与耐心,也对花信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花信风融合方巾的营销模式

花信风方巾的营销,应当始于其独特的设计,紧扣大众审美脉搏,融合多元民族特色,携手轻工业,共同构筑花信风特色方巾产业链持续发展。深入探究其经营模式、动力及效益,对于推动花信风方巾的发展尤为关键。

(一)花信风纹样与方巾产业的交融

花信风源于自然,以细腻多姿的形态与绚烂丰富的色彩,赋予方巾设计无限的遐想空间。设计师提炼花信风精髓融入方巾设计中,让每一块方巾实用兼具艺术价值。丝绸方巾轻盈飘逸,棉麻质地温暖柔软,日常佩戴彰显个人魅力,赠予亲友传递美好的情谊。花信风方巾产业链广:原材料精选天然纤维及新型材料,确保舒适耐用,赋予方巾独特质感;设计生产环节,时尚元素与文化内涵相融合,打造现代兼传统的花信风方巾;智能化设备应用,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拓宽市场空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也将推动花信风方巾不断创新,如推出防晒、抗菌等特殊功能产品,以及联名款、限量版等个性化产品,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花信风方巾经营模式及效益

花信风方巾以其多元民族特征的设计传承了民族文化。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花信风方巾注重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选用环保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与农户合作,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相结合,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进行推广销售,线下则通过专卖店、旅游景点等渠道进行展示销售,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此外,花信风方巾还通过举办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推动了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的拓展。

(三)花信风方巾品牌建设与推广蓝图

在品牌形象塑造上,花信风方巾以绽放的花朵图案为标识,寓意产品之精致与女性之柔美。其“织就生活艺术,缠绕颈间风情”的品牌口号,既彰显产品艺术价值,又撩拨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品牌故事则可以围绕“传承与创新”,讲述几代人融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感的方巾,这些故事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官网等渠道广泛传播,提升花信风方巾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在客户忠诚度培养上,可以提供高品质丝绸、严格把控生产流程的优质产品。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根据顾客脸型、肤色推荐最适合款式与颜色,以及节日限定版方巾,让每位顾客尽享专属体验。同时,建立会员制度,提供积分兑换、生日礼品等贴心服务,进一步稳固客户。还可以让顾客参与到方巾制作过程中,同时要避免为了单纯的增加顾客的参与性体验,追求引起顾客的好奇心,而忽视了二十四节气文化本身的内容。

三、花信风方巾的发展策略精粹

我们以实例为引,从产业制造、互联网营销、多元文化联动及融资渠道拓展四大维度,剖析花信风方巾的发展策略,直击各维度痛点。

(一)产业制造精进之路

花信风方巾设计实质上是将抽象的文字语言按照视觉设计的规则与审美要求进行,呈现花信风和物侯物象与对应时节的关系,将节气文化向创意产业延展。根据提取到的元素,结合设计灵感得到线稿、进行上色,结合表现风格装饰、美化画面,得到基本成型的初稿,紧接着排版,对纹样设计最终敲定。每一张方巾的图案纹样都是无数次整改最终呈现的。那么在产业制造中,我们就需要与工厂协商尽可能让成品与终稿一致。

(二)互联网营销新篇章

针对传统营销转化率低迷、用户互动匮乏及品牌溢价难题,我们共同商讨探索互联网营销新路径根据已有现例,像是“麦当劳美食与二十四节气故事”,以推出产品为主要目的,将部分特色提取与节气文化的习俗相结合;再包括“二十四节气字体信用卡”每一节气都通过节气名称结构演变成一个字,让客户产生认同感。推广我们的方巾也可以在短视频领域,携手一些知名穿搭博主发起#方巾七十二变挑战赛。与此同时在我们在公众号上科普节气知识,加深品牌认知。场景营销方面,学习得物APP上线AR虚拟试戴;联合百度希壤打造“二十四节气数字展馆”,吸引用户参与线上DIY设计。

(三)多元文化融合策略

央视CCTV推出了“二十四节气公益广告”系列,通过视觉片段进行节俗内容的传播,无形中传播着历法概念。花信风方巾设计实质上是将抽象的文字语言按照视觉设计的规则与审美要求进行,将节气文化向创意产业延展。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设计与创造遵循的根本,因此,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方巾设计叙事的出发点与归属点。

花信风国际化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东方美学,敦煌藻井纹样解构为标准化设计元素库,AI设计平台输入节气关键词自动生成纹样方案,提升设计师筛选效率。全球文化IP共创方面,与大英博物馆合作推出“埃及法老纹章”系列,数控刺绣技术还原象形文字,欧美市场实现68%溢价。同时,联合日本京都西阵织工坊,共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之道。

(四)拓宽花信风方巾的融资渠道

一方面应在传统融资渠道稳中求进,深化并优化传统融资渠道,涵盖银行贷款、政府补助及合作伙伴投资。与银行携手构建稳固信用桥梁,争取低息贷款与优惠政策,稳固资金来源。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文化产业与小微企业专项扶持,以减轻财务重担。此外,与产业链伙伴紧密合作,通过股权联结、预售定金等策略,实现资金回笼与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比如说众筹融资、文化产权交易、供应链金融等。

四、花信风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花信风,这一中国古代物候学的智慧结晶,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二十四番花信随节气流转的时序密码。在机械时钟主导的现代社会,它犹如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之间对话的通道,引领我们重新发现自然的奥秘与生命的力量。

(一)人文价值

花信风构建了完整的自然美学体系,使古人得以以"梅花风小寒候"开启时序认知,用"荼蘼风谷雨候"标注春逝夏至。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我们将这一核心名片展现的淋漓尽致,2月4日20时04分恰逢立春,以24节气作为倒计时,最终定格于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我国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等理念都是节气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在数字屏幕切割人类感官的今天,重拾花信风的观察方式,无疑能够修复被割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让我们重新感受到自然的韵律与节奏。

(二)社会价值

花信风本质上是一套可持续的生态实践方案。苏州园林"移花接木"的营造法则,正是对花信时序的工程化运用,展现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完美结合。这种智慧在当代演化为"城市垂直花园"的生态建筑理念,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云雾林穹顶,正是将热带高山植物时序移植到都市空间的现代实践,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与生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园",则通过植物配置再现了《月令七十二候》的生态场景,使城市空间成为活态的自然历法教室,让人们在游览中领略到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韵律。

(三)推广意义

花信风的现代转化与推广,需要创造性的诠释系统与多元化的实践路径。故宫博物院开发的"紫禁城花期"AR导览程序,通过数字技术再现明清宫廷赏花时序,让文物建筑与自然节律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成都"芙蓉城计划"则将千年木芙蓉种植传统转化为城市品牌,衍生出芙蓉花茶、芙蓉锦纹丝绸等现代产品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富创意的实践来自上海辰山植物园,其"物候观测公民科学项目"将专业研究转化为大众参与的生态游戏,使花信观察成为可量化的科学实践,激发了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杜丛秀.基于交互式阅读的二十四节气儿童绘本设计[D].华北理工大学,2022.

[2]花信风是什么意思[J].档案与建设,1993,(02):73.

[3]廖文华,陈小芒.《诚斋集》花信诗的农事内蕴与地理描叙[J].文艺评论,2013,(12):135-138.

[4]吕文佳.基于节气文化的表情包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22.

[5]晚来秋.香在有无间——二十四番花信风[J].出版广角,2020,(15):97.

[6]王研霞.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图像叙事[J].包装工程,2021,42(10):236-243.

[7]杨瑞.岁时花朝:唐宋以降“花神”形象的嬗变[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2,29(02):32-44.

[8]张福春.花信风与我国公元六世纪气候的重建[J].地理研究,1999,(02):32-36.

[9]周嘉伶.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首饰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

[10]周甜甜.“二十四番花信风”——朱英诞新诗中的风意象论析[J].新文学论,2024,13(03):94-101.

指导教师: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