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综合服务保障对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模式创新的实证分析
靳玉虎
锡林郭勒盟农牧局(乡村振兴局)综合保障中心
引言:草原牧区家底厚在自然资源,短在要素配置。传统“小而散”的经营方式让农户在饲草调配、疫病防控、市场对接等环节存在成本高、风险大的共性难题。打造覆盖生产、加工、流通与金融环节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被视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释放规模效应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本地区近四年实践样本,探讨综合服务对农民增收的实际作用机理,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① 综合服务如何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 ② 增收效果的贡献来源何在; ③ 面向草原牧区的模式该如何优化并推广。
一、地区综合服务现状
(一)资源条件与功能布局
截至 2024 年底,全地区综合服务站点累计 178 处,平均服务半径 9.60公里。站点功能由单一饲草代购扩展到“统、防、供、融、销”五合一,但硬件能力差异依然明显:接近国省道的腹地旗县网点设备完备率达83.20% ,边远牧场网点仅 46.75% 。
(二)服务供给瓶颈
① 供应链时效:草料集中到站时间最长跨越 45 天,影响饲喂; ② 技术人员流动:持证防疫员流失率 12.70% ,培训断档; ③ 融资约束:贷款贴息政策落实周期存在 1.5 — 3 个月迟滞,农户资金周转压力大[1]。
(三)样本点基本信息
十四个样本嘎查户均草场 285.30 亩,牛羊存栏均值 217.60 只,综合服务覆盖率 0.68。基准年(2021)人均可支配收入 18 432.56 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 54.11% 。
二、模式创新路径与实证分析
(一)生产托管 + 联户合作
把放牧、剪毛、饲草打包托管给服务站,由联户合作社统一对接,单户可节约流动成本 1576.40 元。模型测得托管强度每提升 0.10,经营性收入提高 3.48%[2]。
(二)草畜平衡技术推广
服务站在春季发放“可视化草情卡”,卡面用红黄绿三色提示载畜强度。配套机械割草 1 万亩,饲草成本降低 0.23 元/公斤,牧户报告草场复壮率提升 8.20% 。
(三)数字信息微平台
依托旗县政务云开通“草原行情快报”,每日推送活畜成交均价、草料到站库存、天气预警。样本嘎查用户点击率近 72.00% 。平台推广后,畜产品卖出价平均上浮 0.46 元/公斤。
(四)金融保险嵌入服务
服务站与农信社签订草畜贷款风险共担协议,牧户线上申请额度 10
万元内,当日批复率 86.50% 。同时引入“气象指数 + 疫病指数”双险,保费补贴后每只羊保费 2.40 元,总理赔额两年累计 97.60 万元。收入方程显示,保险参与对稳定效应显著,波动系数下降 0.31 。
(五)品牌营销与利益分配
联合旗县龙头企业推出“草原部落”统一品牌,服务站负责初检、分级、预冷,再由企业完成深加工。按“成本外扣、利润二次分配”模式,牧户每公斤牛肉分红 1.70 元,年终现金分红平均 4386.20 元。品牌贡献率(增值/总值)测算为 14.66% 。
三、案例对比与效益测算
(一)综合服务嘎查与对照嘎查收入差异
将覆盖率 ≥0.60 的八个嘎查归为试点组,对照组为覆盖率 <0.30 的六个 嘎查。2024 年试点组人均经营性收入 24 836.40 元,对照组 19 752.80 元, 差额 5 083.60 元;两组增幅分别为 11.37% 与 6.12% 。
(二)成本收益结构
试点组草料采购成本由 1.18 元/公斤降至 0.95 元/公斤,疫病发生率由4.50% 降至 2.10% ;流通环节因冷链集中运输,单次远销运费下降 0.36 元/公斤,综合投入产出比由 1 : 1.41 提升至 1:1.66[3] 。
(三)满意度调查
问卷共回收 587 份,满意及以上占 83.70% 。其中“金融便利”满意度最低 68.20% ,“技术指导”最高 88.50% 。说明后端融资仍是短板,而防疫、草料整合赢得广泛认可。
四、结束语
实证结果表明,农牧业综合服务保障在草原牧区的增收效应不止体现在单一环节,而来自生产托管、技术供给、信息撮合、金融扶持与品牌共建的系统合力。只要服务密度持续提升、运营成本得到分摊、利益分配保持透明,农民经营性收入就有望实现稳健增长。未来仍需在县域统筹、数字工具平民化与金融产品适牧化三方面做深做细,让综合服务真正成为牧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和“加速器”。
参考文献:
[1] 刘建萍,刘团基.探索粮食生产"新引擎" 开创乡村振兴新模式——安福县走好" 全程机械化 + 综合农事服务" 发展之路[J]. 江西农业,2024(12):19-20.
[2] 孙迎联.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逻辑理路——基于"势能—效能—动能"框架的分析[J].中州学刊, 2024(1):88-96.
[3] 段成金.农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及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