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效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孙耀威
山东鹿斑长美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集体教学活动是是教育活动常见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学生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群体环境中,在这环境中他们避免不了会产生群体心理效应,这种效应会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影响。而群体心理效应不仅可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帮手,还有可以产生一些难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消极影响。基于此,通过探究群体心理效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并探寻有效的引导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机体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群体心理效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群体心理效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能够产生积极影响。首先他人在场或者群体互动能够提升个体在简单任务中的表现,来获得同伴的认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全员参与,深入理解知识。其次,在集体教学的时候,群体成员会共同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会得到知识、经验和观点的互补,产生“ +1>2∘ ”的效果,还会进行竞争与合作,能够有效激发个体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得到发展,提升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的话就提供了天然的社交场景,来让学生进行协作、沟通、妥协等实践,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消极影响
群体心理效应也可能为集体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个体的发展,降低教学的效果。首先,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会使得个体迫使群体压力放弃个人观点,而盲目的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影响了个体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其次,在进行集体教学的时候,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部分个体可能会产生“搭便车”思想,不积极承担自己的任务,过于依赖其他学生完成大部分工作,自己贡献程度小。
二、群体心理效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策略
1.按照分组原则,建立合作小组
群体心理效应通常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合作小组是常见的互动单位,其直接影响着传统形式上“教师——学生”单向结构,形成“教师——小组——个体”的立体交互网络。小组通过模拟社会协作环境,让成员们通过分工、讨论、互助等过程,来进行团队目标设定、角色承担、冲突解决等社会学习。小组之间存在的竞争、展示和互评等机制,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参与动机,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营造出动态、积极的学习氛围。而想要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首要步骤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把学生科学的分为若干个小组,确保学生做到总体水平相当,优势互补。具体而言:“组间同质”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要从综合能力、知识储备、性别比例、性格特征等多个方面,考虑到小组之间的整体实力和能力水平相对平衡,确保小组处在同等水平线进行公平竞争,避免小组之间因为实例差距过大而导致不公平的现象,更方便教师对整体的教学进度和难度进行把控,确保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性。而“组内异质”就是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在知识层次、能力水平、性格特点、性别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动性,这样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让优秀学生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共同进步和相互学习。因此,在群体心理效应的背景下,想要开展集体教学就需要按照分组原则,来科学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方便小组进行竞争与交流,能够充分利用群体心理效应。
2.明确共同目标,激发集体感情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共同的目标能够为群体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是小组合作的“指南针”。在群体当中,成员如果都拥有共同目标的话,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团体”的集体意识,从而激活社会认同效应,减少个体之间存在的冲突与内耗。当与每个成员礼仪、价值观或者成就感紧密关联的时候,就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使个体行为与群体方向保持一致性,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和进步,能够有效搁置“搭便车”现象的产生。而教师想要设计目标的时候,就需要联系成员特点,设置具体、具有挑战性、可实现的共同目标,来激发小组成员的内在动力,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得到集体规范和深度学习。而教师还可以把大的共同目标分解成为小组和个人的子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成员进行合作,不仅使得整体的发展,还促进个人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群体心理效应的背景下,想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就需要先明确共同目标,来激发大家的集体情感,从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维度提升。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独立思考
问题情境时触发学生思考的点火器,在集体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能够打破课堂上的认知平衡的现象,制造出认知冲突,激活群体中的好奇效应和探索欲,让个体在集体中主动寻求答案,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个体会在这种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以及合作完成任务,能够形成自己的个人观点,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输出自己的观点,避免无效讨论和从众符合。而问题情境就是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出来的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通过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实现深度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质疑、验证和重构知识,避免群体心理中“权威依赖”和“思维惰性”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教师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可以深入研究群体心理效应,分析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然后针对这些影响来设计出有效的引导策略,确保积极影响有效发挥,消极影响被避免,营造出积极健康的集体教学环境,实现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健晖.“群体效应”影响下“学练赛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方法之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书面交流(学校体育分会).肇庆市龙禧小学;,2023:242-243.
[2]刘强.群体效应视域下普通高校排球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