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优化策略探讨
徐玲
皖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当前提问的有效性存在不足。探讨其有效性及优化策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概述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与层次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度参与课堂互动,最终达成知识理解与能力提升的提问行为。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维度:一是目标适配性,问题需紧扣教材知识点与教学重难点,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提问“如何通过剪拼、测量等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直接服务于“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目标;二是思维启发性,问题需突破“是非题”“记忆题”的局限,如“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三是认知适配性,问题难度需契合学生现有能力,既不过于简单导致思维惰性,也不过于复杂引发畏难情绪,能让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展开思考,真正实现“以问促思、以思促学”。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存问题
2.1 提问缺乏针对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常存在“泛化”“随意化”问题,缺乏对教学目标与学生差异的针对性考量。部分教师提问脱离教学重难点,如教学“小数乘法”时,过度提问“小数的读写方法是什么”,而忽略“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如何定位”这一核心问题,导致提问无法服务于知识掌握;部分教师提问过于笼统,如“这道题该怎么解”,未拆解问题难度、明确思考方向,学生难以找到答题切入点。同时,提问未关注学生能力差异,采用“一刀切”模式,如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问“如何用多种方法解决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问“2+3 等于几”,既无法让基础薄弱学生获得成就感,也难以让学有余力学生得到思维锻炼,导致提问失去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价值。
2.2 提问方式单一
多数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方式呈现“单一化”“模式化”特征,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提问主体看,多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模式,学生缺乏自主提问的机会,无法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如课堂中很少出现“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疑问”“你能针对这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吗”这类引导学生提问的环节。从提问形式看,多为“集体回答”“个别点名回答”,且集体回答常沦为“齐声附和”,如教师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机械回应“对”“是”,未经过深度思考;个别点名回答则过度集中于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基础薄弱学生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逐渐丧失回答积极性。单一的提问方式使课堂互动缺乏活力,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参与。
2.3 对学生回答反馈不足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化”“片面化”问题,无法发挥反馈的引导与激励作用。部分教师反馈仅关注“对错”,如学生回答正确时仅说“很好“对了”,未肯定其思考过程;回答错误时直接说“错了”“不对”,未分析错误原因、引导修正思路,导致学生无法从反馈中获得有效信息,甚至因频繁否定产生畏难情绪。部分教师反馈缺乏针对性,如面对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统一用“不错”回应,未指出不同思路的优势与不足,无法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还有教师反馈存在“延迟性”,如学生回答后未及时回应,继续推进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不到被重视,逐渐失去回答的热情。反馈的缺失与不当,不仅无法提升提问效果,还可能抑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影响课堂互动质量。
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3.1 精心设计问题
精心设计问题需紧扣“目标导向”“分层设计”“思维递进”三个核心原则。基于教学目标,聚焦重难点设计问题,如教学“圆柱体积”时,围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这一目标,设计“圆柱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等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问题:基础层问题聚焦知识理解,如“什么是圆柱的底面积”;提升层问题聚焦知识应用,如“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如何计算体积”;拓展层问题聚焦思维拓展,如“如果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2 倍,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思考空间。同时,问题设计需避免“封闭性”,多采用“开放性问题”,如“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梯形的面积公式”,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
3.2 创新提问方式
创新提问方式需打破单向模式,构建“多元互动”的提问体系。丰富提问主体,增加“学生提问”环节,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组织“问题分享会”,让学生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为什么商场促销常用百分数表示折扣”等问题,鼓励学生从“被动答题者”转变为“主动提问者”;还可采用“小组提问”,让小组围绕学习内容共同设计问题,再与其他小组交换作答,提升互动参与度。创新提问形式,引入“情境式提问”,如教学“平均数”时,创设“班级竞选体育委员,如何通过平均成绩判断候选人的运动能力”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提问、解决问题;采用“游戏化提问”,如设计“数学谜题闯关”,将问题融入“破解密码”“寻找宝藏”等游戏环节,用趣味形式激发回答热情。通过多元提问方式,让课堂提问从“单一互动”变为“全员参与”。
3.3 强化反馈评价
强化反馈评价需做到“精准化”“激励性”“指导性”,充分发挥反馈的育人价值。反馈需关注思考过程,学生回答正确时,不仅肯定结果,更要表扬其思维方法,如“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这个思路非常清晰”;回答错误时,避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分析,如“你先说说你的解题步骤,我们一起看看哪里需要调整”,帮助学生找到错误根源。反馈需体现针对性,针对不同回答思路给予差异化评价,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分别点评“你的算术方法很简洁”“你的方程思路很规范”,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与认可。反馈需注重激励性,采用“过程性表扬”,如“虽然这次思路有点偏差,但你敢于尝试,继续加油”,保护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还可引入“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点评回答的优点与不足,如“他的回答很完整,但如果能举例说明会更好”,在互评中提升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反馈真正成为连接提问与学习的桥梁。
结束语:课堂提问不但是一门科学,它更是一门巧妙的艺术。随时变化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提问呈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提问的价值和作用,精心设计、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出学生的激情,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参考文献:
[1]魏著雪.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J].才智,2019,(25):51.
[2]王路.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24):53.
[3]张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9,(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