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与智慧建筑行业融合发展的应用研究

作者

韩伟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 230088

一、引言

在传统建筑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设计效率低下、施工安全风险高、运维成本高昂等关键问题。建筑智能化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亟需借助先进的AI 技术来突破这些发展瓶颈。人工智能技术,以其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能力,能够对建筑行业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建筑智能化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依据《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至 2023 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占比需超过 70% ,这一政策导向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与建筑智能化的融合进程。本文基于建筑行业的实际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特性,系统性地探讨了二者结合的应用模式与规范体系。

二、人工智能在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核心应用

(一)智能设计阶段:提升方案优化效率

在建筑智能化设计阶段,人工智能(AI)技术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设计方案的自动化生成与优化过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的AI 设计系统,能够综合历史项目数据、行业设计规范、电子设备性能指标等多维度信息,迅速产出符合设计规范的方案。例如,生成式AI 系统能够依据用户需求(包括建筑面积、功能区域划分、用户需求、节能标准等),在短时间内提供多种参考设计方案,并通过能耗模拟、系统稳定性分析等模块,对方案进行迭代优化。

进一步地,AI 技术在设计规范的自动校验方面也展现出辅助作用。通过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等国家标准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规则库,AI 系统能够实时识别设计图纸中的违规问题(例如疏散通道宽度不足、设备管线冲突等),从而避免后期施工阶段的整改风险。

(二)施工管控阶段:强化安全与进度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安全风险与进度偏差的高发性尤为显著。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多维度的感知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显著提升了对这些风险的管控水平。在安全管理领域,基于计算机视觉的AI 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识别施工现场的违规行为,如未佩戴安全防护装备和高空作业不当等,并通过声光报警机制及时向管理人员发出警报。此外,AI 技术与物联网(IoT)设备相结合,能够采集塔吊负载、脚手架压力等关键数据,进而预测设备故障风险。

在进度管理方面,AI 进度预测模型能够整合施工计划、天气数据、人员及设备配置等多源信息,实现施工方案的动态调整。例如,在遇到恶劣天气条件,如暴雨时,AI 系统能够自动分析其对混凝土浇筑和室外作业的潜在影响,并据此生成进度调整建议。这些建议随后会被推送给项目管理人员,以确保工程能够按期完成。进一步地,AI 技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构建施工过程的虚拟映射,实现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可视化监控,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三)运维管理阶段:实现节能与高效运维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运维阶段的成本占比超过 60%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化感知与能耗优化,能够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并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性。在能耗管理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的能耗分析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建筑内部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的运行数据,并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外部环境参数,对设备运行策略进行优化。以办公建筑为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依据员工的在岗数据调整空调的运行时间,并利用光照传感器自动调节照明的亮度。

在设备运维领域,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技术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例如温度、振动、电流等),构建故障预测模型,从而提前识别设备潜在的故障问题。例如,在中央空调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预测换热器的结垢问题、风机轴承的磨损情况,并据此生成相应的维护方案,以避免因设备突发故障而造成的损失。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整合设备维护记录、故障报告等文本数据,构建运维知识库,为运维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三、人工智能在建筑智能化应用中的规范体系

(一)技术规范:确保技术应用合规性

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应用必须遵循现行的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以确保技术实施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在数据采集阶段,必须遵守《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建筑物内的人员信息、设备数据等敏感信息实施加密存储和权限控制,严禁未经许可的数据共享。例如,在人工智能监控系统中,必须对采集的人员图像进行匿名化处理,以防止个人隐私的泄露。

在技术选择方面,应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中对智能系统性能的具体要求,挑选符合行业标准的 AI 算法和硬件设备。例如,AI 火灾报警系统应具备不超过10 秒的响应时间,以及不低于 95% 的识别准确率,以确保满足建筑消防安全的基本需求。此外,AI 系统还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 BIM、IoT 等现有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避免产生“数据孤岛”现象。

(二)安全规范:防范技术应用风险

在建筑智能化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亟需构建一套完备的安全规范体系,以预防技术故障和网络安全隐患。针对系统安全层面,定期执行人工智能系统的漏洞扫描和系统升级是必要的,以抵御潜在的黑客攻击,避免系统功能的瘫痪。例如,在人工智能运维管理平台的维护中,应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等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以确保设备数据

传输和控制指令的安全性。

在决策安全方面,建立人工智能决策的追溯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人工智能算法固有的“黑箱”特性,当人工智能系统作出关键性决策(例如施工方案的调整、设备的紧急停机等)时,必须记录决策的依据和数据来源,以保证决策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解释性。此外,应设立人工干预机制,以便在人工智能系统出现异常时,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手动接管控制权限,从而防止因人工智能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

(三)管理规范:明确责任与运维要求

人工智能(AI)与建筑智能化的整合应用亟需构建完善的管理规范体系,以明确各参与方的责任界限及运维标准。在项目实施阶段,必须明确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在AI 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具体而言,建设方应提供适宜AI 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设计方需完成AI 系统与建筑结构的整合设计工作;施工方则需保证AI 设备安装的精确性。

在运维管理阶段,应制定AI 系统的日常运维规程,涵盖数据备份、系统巡检、算法优化等关键环节。例如,运维人员应定期对 AI 监控系统的摄像头、服务器执行巡检工作,并对AI 算法模型进行月度性能评估,一旦发现模型准确率低于既定阈值,应立即进行数据更新和算法迭代。此外,加强运维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AI 技术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双重知识体系,对于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四、人工智能与建筑智能化融合的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数据孤岛现象:在建筑行业中,不同参与方(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所使用的数据格式存在不一致性,且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善,这导致人工智能系统难以获取全面的数据支持,从而影响算法模型的精确性。

技术适应性不足:目前,多数人工智能技术源自互联网和制造业等领域,而针对建筑行业的特定算法相对缺乏,难以适应建筑工程复杂多变的场景需求,例如施工现场的动态环境和建筑智能化设备的多样性。

高昂的成本投入: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硬件采购及运维均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这是一笔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从而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解决对策

促进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依托,构建统一的建筑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与共享规则,以实现设计、施工、运维数据的无缝对接。以某省市为例,通过构建“智慧建筑数据中台”,该市成功整合了全市建筑项目的BIM 模型、施工进度、能耗数据,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强化行业特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倡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建筑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针对建筑行业的特定应用场景(如施工安全监控、建筑能耗优化)开发专用的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

优化政策支持与成本分摊机制:政府可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降低建筑企业采纳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同时,促进建筑企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用“租赁 + 服务”的模式分摊成本,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度。

五、结论

人工智能与建筑智能化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深度整合二者,能够显著提升建筑设计效率、施工安全性和运维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构建一套完善的建筑智能化应用规范体系,包括技术规范、安全规范和管理规范,对于防范技术应用风险、确保融合发展合规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数据孤岛现象、技术适配性不足以及成本较高等挑战,必须采取推动数据共享、加强专用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等策略来解决。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和建筑智能化领域的不断进步,二者的深度融合将为建筑行业带来绿色、高效、安全的发展动力,并为建筑行业从业者的职称评审和职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和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2]GB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

[3]王建国,李娜。人工智能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建筑科学,2022,38(5):123-128.

[4]张军,刘阳。基于 AI 与 BIM 的建筑施工安全管控系统设计.智能建筑,2021,(8):45-49.

[5]李明远,赵静。人工智能在建筑运维能耗优化中的应用.建筑节能,2023,51(2):89-9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

[7]陈志强,王丽。建筑智能化系统中 AI 技术的安全规范与管理.中国建筑电气,2022,(10):34-37.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智慧建筑发展报告(202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