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成因及激活策略研究

作者

黄维

仙桃市和平学校 湖北省仙桃市 身份证号码:429004199209230767

1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不语”“被动听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语言实践效果。许多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也因种种原因不愿或不敢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导致“哑巴英语”问题长期难以解决。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师生互动质量,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深入探究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激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为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课堂沉默现象的界定

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发言和语言输出的行为表现,是一种非言语参与状态。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这种沉默并非单纯的安静听讲,而是表现为对提问无反应、小组活动回避发言、角色扮演拒绝参与等被动行为。它既可能是由于性格内向所致,也可能源于心理压力或环境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思考性沉默有助于信息加工,但长期、普遍的沉默则反映出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因此,识别沉默的类型与动因,是开展有效干预的前提。

2.2 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由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念。在语言学习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课堂参与意愿。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准确发音、组织句子并被他人理解时,更可能主动表达;反之,则容易产生焦虑与退缩。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对外界评价尤为敏感,若多次在英语表达中遭遇失败或负面反馈,极易形成“我不行”的消极认知,进而选择沉默以避免尴尬。因此,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打破沉默的重要心理基础。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结果。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积极参与与意义协商。应用于英语教学,意味着语言习得应通过互动交流实现,而非单向灌输。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课堂沉默意味着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中,失去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应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对话、合作等方式表达观点,在互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语言结构,从而实现从“沉默旁观者”到“主动建构者”的转变。

3 问题分析

3.1 学生缺乏英语学习自信心导致课堂沉默

多数初中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学习自信心。他们普遍担心发音不准、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清而遭到同学嘲笑或教师批评。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发言时,心理压力显著增加,导致“宁愿不说也不愿出错”的防御心态。此外,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在词汇量和句型掌握上存在明显短板,进一步加剧了表达恐惧。这种长期积累的自卑情绪使得他们在面对口语任务时习惯性退缩,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使教师鼓励发言,他们也往往选择沉默应对,严重影响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3.2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抑制学生表达欲望

当前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讲授—练习”模式,以知识点讲解和书面训练为主,忽视口语实践环节的设计。课堂多采用“教师问—优等生答”的固定流程,导致大多数学生沦为被动听众。同时,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标准答案,缺乏对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包容与引导,使学生感到表达受限。多媒体资源使用不足、活动形式单调等问题也降低了课堂吸引力。

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与机会,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开口说英语的兴趣与动力。

3.3 课堂互动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

有效的课堂互动应涵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机制往往不够健全。许多课堂仍以教师主导问答为主,缺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合作性活动,学生之间交流机会有限。同时,教师对沉默学生的关注不足,未能建立公平的发言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此外,评价体系偏重笔试成绩,忽视口语表现,使得学生认为“说得好不如考得好”,缺乏参与口语互动的内在驱动力。互动机制的缺失直接削弱了学生主动表达的积极性。

4 对策建议

4.1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的激励策略

教师应注重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在表达中出现错误,并将其视为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通过设立“进步奖”“勇气奖”等方式,表彰敢于开口的学生,无论其表达是否完美。同时,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差异化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定期开展口语展示活动,如“每日一句”“主题演讲周”,逐步提升表达频率。此外,教师应加强正面反馈,避免公开批评,帮助学生建立“我能行”的积极心理暗示,从根本上增强其语言表达的信心。

4.2 优化教师教学方式以提升课堂吸引力

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模式,增强课堂趣味性与实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英文歌曲、短视频、动画等资源,创设生动语境。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如模拟购物、采访调查、故事接龙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减少教师独白时间,增加学生操练机会。同时,教师应提升自身课堂调控能力,灵活调整节奏,关注全体学生状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激发其主动表达的意愿。

4.3 构建多元课堂互动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堂互动体系。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可采用随机点名、轮流发言、举牌回应等方式,扩大参与覆盖面。在生生互动方面,广泛开展 pair work 和 group work,设置明确角色分工,如记录员、发言人、计时员等,确保人人有责。引入同伴互评机制,提升学生间的交流深度。还可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人机互动,如使用语音识别软件进行口语测评。通过制度化设计,使互动成为常态,让学生在持续的语言交流中克服沉默心理,提升参与积极性。

5 结论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学生心理、教学方式、互动机制与语言环境等多个层面。单纯依靠纪律要求或口头鼓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从增强学生自信心入手,结合教学方式创新、互动机制完善与真实语境创设,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激活策略,才能有效扭转沉默局面。未来英语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需求,致力于构建开放、平等、富有活力的课堂生态,真正实现从“教师讲授”向“学生表达”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1,44(5):32-37.

[2]张伟.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3):412-418.

[3]刘芳.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J].教育探索,2019,(8):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