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人员管理思路探析
姜玉杰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辽宁省大连市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国企人员的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重大的政治责任、 的履行,都离不开高效、科学的人员管理,因此,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 ”是国企人员立身行事的根本,它决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企业良好风气形成的基础。 学的管理技巧则是提高管理效率、激发人员潜力的关键。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国企人员队伍,从而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以“德为先”促企业凝聚
“德为先”是国企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在国企的运营和发展中,人员的品德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方向、团队的协作效率以及企业的社会形象。对于管理者而言,良好的品德能够使其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品德是其职业发展的前提,能够促使其在工作中坚守原则、尽职尽责。
1.正直无私,坚守道德高地
正直无私意味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在国企工作中,正直无私的人员能够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复杂情况时,坚守道德底线,不偏袒、不徇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这种品质在树立个人威信、凝聚团队人心、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廉洁奉公,筑牢纪律防线
国有企业掌握着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廉洁奉公能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实现廉洁奉公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推进企业信息公开,接受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定期组织廉洁培训和警示教育活动;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减少因利益驱动而产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
3.诚信可靠,赢得持久信任
诚信是建立高效团队协作、上下级互信、企业外部声誉的基石。在国企内部,诚信能够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密切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上下级之间的诚信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指令的有效执行;在企业外部,诚信的企业形象能够赢得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二、关键管理原则与实用技巧
1.维护指挥链:规范层级管理的艺术
“命令不越级,申诉有通道”是维护指挥链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要求上级不能越级向基层下达命令,另一方面保障职工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越级申诉。它对于维护管理秩序、保障信息畅通、保护员工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确保企业的管理体系有序运转。
越级指挥会带来诸多危害,如破坏中层权威,使中层管理者在团队中失去影响力;造成执行混乱,基层员工可能因接到不同层级的命令而无所适从;导致责任不清,当工作出现问题时,难以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为确保指令逐级下达,企业要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严格的命令传递流程,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和监督,杜绝越级指挥现象的发生。
职工越级申诉(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是必要的,它作为企业的安全阀和纠错机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处理职工越级申诉时,要明确区分“正常工作汇报”与“申诉/举报”。对于正常工作汇报,应引导职工向直线领导反映;对于申诉/举报,要规范受理流程,包括及时响应职工的申诉,遵守保密原则,防止职工因申诉而遭受报复,对申诉内容进行深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职工。
2.扎根基层:践行“走动式管理”
践行“走动式管理”能够打破“办公室壁垒”,让管理者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包括员工的工作状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以及潜在的风险等。同时,能够增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员工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从而提升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制度化与常态化是践行“走动式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将下基层调研纳入管理者的工作计划,明确调研的频次和要求,确保管理者能够定期深入基层。在基层调研过程中,管理者要注重倾听,掌握有效倾听技巧,营造开放、安全的沟通氛围,让员工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要带着问题去基层,对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建立跟踪反馈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精通规则:成为制度与业务的“明白人”
深入掌握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企业章程及本部门各项规章制度,是管理者依法合规管理、准确决策、有效指导下属、树立专业权威的基础。只有精通规则,管理者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因违规操作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管理者要通过持续学习来精通规则,参加企业组织的制度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自我研读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规则,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加深对规则的理解,能够清晰准确地向下属解释制度,解答下属在工作中遇到的规则问题。
4.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激发潜能
“人无完人,贵在用长”是知人善任的理念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管理者不能求全责备,应善于发现员工的长处,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优势。
精准识人是用人所长的前提,管理者要运用多元化手段,如绩效分析、行为观察等,识别员工的核心优势、发展潜力。在识人基础上,实现人岗匹配,根据员工的长处与兴趣,将其安排在能最大化发挥价值的岗位上,为员工发挥优势提供资源、授权和平台,必要时可对岗位进行设计调整。
三、建设卓越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塑造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共识、驱动企业长效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能够为国企人员管理思路的落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管理理念和制度得到员工的认同和遵守,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
1.价值观引领
将“正直、廉洁、诚信、责任、尊重、协作”等核心价值融入企业文化体系,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贯,如讲述体现这些价值观的企业故事,举办相关的仪式活动,树立践行价值观的榜样等,引导员工在工作中自觉遵循这些价值观念。
2.制度保障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设计与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例如,在绩效考核制度中,要将员工的品德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纳入考核指标,通过制度的保障,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3.领导垂范
各级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首要践行者和传播者,其言行举止对员工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在工作中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4.营造氛围
倡导开放沟通、容错试错(在规则内)、尊重关爱、公平竞争的组织氛围。鼓励员工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员工在工作中因创新而出现的失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包容;尊重员工的个性和需求,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成长;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员工在公平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才能。
四、结论与展望
“德为先”是国企人员管理的灵魂,科学的管理原则与技巧是实现高效治理的保障,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孕育卓越管理的沃土。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国企人员管理的有效思路。通过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人员,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与核心竞争力,使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