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中高空作业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作者

丁振

上海广堃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在建筑工程领域,高空作业虽常见却危机四伏,随着城市高楼拔地而起,作业高度与规模持续攀升,安全隐患日益凸显,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环境制约常引发事故,威胁人员生命与工程进度,深入研究防护技术与管理对策,剖析问题根源,提出切实方案,不仅能为高空作业安全保驾护航,还能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分析

(一)高空作业设备老化磨损带来严重风险

高空作业仰赖平台、吊篮、起重机等设备,长期在风雨侵蚀下运行,部件变形、腐蚀在所难免,关键连接部位松动,防护装置如栏杆、限位器因老化失效,设备承载力下降,难以承受作业负荷,随时可能断裂或倒塌,运行中晃动、卡顿频发,作业人员稍不留神便可能失去平衡,坠落风险陡增,试想一台老旧吊篮在高空摇晃,谁能不心惊胆战;更别提有些项目为赶工期,忽视设备维护,隐患雪上加霜。

(二)作业人员违规操作引发安全事故

作业人员违规操作屡见不鲜,安全带未正确系挂,或为图省事压根不系,一旦失足便无保护可言,有人甚至在未检查作业区域的情况下匆忙开工,对隐患视而不见,还有人擅自拆除防护设施,只为方便一时,注意力不集中、疲劳作业更是家常便饭,这些看似细微的违规,实则如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坠落或物体打击,威胁自身与他人,令人扼腕的是,多少事故本可通过简单规范避免,偏偏有人总觉得“没事”。

(三)复杂恶劣环境对高空作业影响重大

高空作业环境恶劣,强风下作业面风速超标,人员难以站稳,设备被吹得东倒西歪,甚至可能坠落,降雨让作业面湿滑,人员稍不慎便可能滑倒,电气系统受潮短路,故障频发,低温使设备材料变脆,结构强度骤降,损坏风险倍增,复杂地形如狭窄空间、不规则结构,进一步限制人员行动与设备操作,碰撞、挤压事故防不胜防,记得有次项目遇上突如其来的暴雨,作业人员险些被滑落的工具砸中,环境之凶险,可见一斑。

二、高空作业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一)强化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性

高空作业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直接影响作业系统的可靠性,脚手架作为核心支撑平台,其设计需综合考虑静载荷与动载荷分布,确保框架刚度和稳定性,搭建时需依据力学计算,优化立杆间距、横杆步距及斜撑布局,避免局部失稳引发坍塌,材质上优先选用高强度合金钢或轻量化铝合金,兼顾承载力与安装便捷性。升降机的制动系统需融入冗余设计,除主制动器外,应急制动装置必不可少,定期载荷试验验证其响应速度和制动力矩,吊篮则需封闭式围栏,栏杆高度不低于 1.2 米,立杆间距控制在 50 厘米以内,焊接节点通过无损检测确保强度,钢丝绳、卸扣等受力部件应基于磨损量化指标制定更换标准,借助磁粉探伤提前发现裂纹缺陷。嵌入应变传感器和位移监测模块,能实时预警结构健康状态,这种主动防护正逐步取代传统被动模式,令人意外的是,某工地因忽视传感器数据,险些酿成事故,幸好及时调整维护策略,化险为夷,技术进步让安全管理更像是一场与风险的博弈。

(二)提升个体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个体防护装备的技术革新显著提升高空作业安全水平,安全带已从单一坠落防护转向多功能集成新型产品融合坠落制动、姿态调整、应急救援功能,织带采用高模量聚乙烯纤维与聚酯混编,断裂强度达 30kN 以上,保持柔软度,连接件使用双锁止式金属挂钩,自锁机构杜绝意外开启,插销经 5000次开合测试确保耐用。安全帽的防护从能量吸收转向能量分散与缓冲结合,多层复合壳体搭配蜂窝状内衬,将冲击加速度降至 150g 以下,防滑鞋则借鉴壁虎足掌微观结构,开发定向摩擦纹路,使湿滑表面静摩擦系数达 0.8 以上。智能防护装备崭露头角,内置 MEMS 传感器监测坠落初速度、冲击角度,通过蓝牙传输至终端,重建事故数据,为防护改进提供依据,成本虽高,但其预防与调查价值已获认可,令人意外的是,某项目因智能装备及时预警,避免了一场潜在事故,技术之外,人的警惕性同样关键。

(三)优化作业环境的安全防护条件

高空作业环境的动态风险要求防护体系具备自适应能力,边界防护需融入人机工程学,警示标识采用荧光材料与频闪 LED 结合,确保不同光照下的视觉效果,防护棚设计基于能量耗散原理,顶层钢板破碎坠落物,中间弹性网格吸收动能,底层阻尼材料降低飞溅风险。空间索网结构应对风荷载,相比传统挡风板降低 60%风压系数,气流形成可控湍流,照明系统需满足 150lx 以上照度,智能调光根据自然光调节补光强度,避免视觉盲区,环境监测终端集成气象站,实时采集风速、降水、雷电数据,超阈值时触发停工指令。虚拟现实技术革新安全培训,通过数字孪生环境,作业人员反复练习应急响应,实操失误率降低 40%以上,智能化防护重塑人机环境交互,出乎意料的是,某团队因过度依赖虚拟培训,忽略实地演练,险些出错,技术与实践需并重。

三、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一)加强作业人员安全培训管理

高空作业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安全意识,企业需构建全面的培训体系,融合高空作业法规、操作规范、应急处理等内容,摒弃枯燥的理论灌输,结合实操演练,让工人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真正内化知识。新员工上岗前,需接受针对作业环境与风险的专项培训,熟悉潜在危险点,比如高空风力影响或设备故障场景,而老员工则通过定期复训,更新技能,保持警觉,防止因熟悉环境而麻痹大意。培训后,考核理论与实操并重,唯有合格者方可上岗,确保每位工人具备扎实能力。比如,某建筑公司在培训中加入坠落模拟演练,工人亲身体验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显著提升安全意识,类似的细节能让培训更接地气。考核之外,不妨插入真实事故案例讨论,激发工人主动思考,培训的意义在于持续改进,唯有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安全意识根植于心,筑牢防护根基。

(二)规范高空作业流程管理

作业流程的清晰与严谨,直接关系高空作业的安全,企业应依据行业标准和现场实际,制定详尽的规范,涵盖作业前设备检查、场地准备,作业中操作步骤、人员协作,以及作业后设备归位、现场清理的每个环节,确保职责分明,避免因分工不清埋下隐患,比如某施工项目因未及时清理高空工具,险些引发坠物事故,这提示流程设计需关注细节。流程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作业反馈动态调整,融入工人一线建议,使其更贴合实际需求,减少因流程僵化导致的风险。偶尔在流程中加入弹性环节,比如允许工人根据突发的天气变化调整作业顺序,既提升效率又不失安全,打破机械执行的刻板感。流程优化的核心在于实用而非繁琐,过于复杂的规定反而可能让工人无所适从,合理的简化有时更能提升执行力。

(三)完善安全监督机制管理

安全监督是消除高空作业隐患的利器,企业需设立专职监督岗位,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熟知作业规范与风险点,定期巡查现场,核查操作合规性、设备状态及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比如某工地监督员发现安全带未正确佩戴,及时纠正,避免了潜在事故,这类细节干预至关重要。建立隐患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工人主动揭露问题,对查实的举报者给予奖励,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营造群防群治的氛围。隐患发现后,记录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与期限,跟踪至问题彻底解决,绝不留死角。监督中不妨加入随机抽查,打破工人对检查的“预期”,让合规成为习惯,有时监督员与工人闲聊中也能发现管理漏洞。监督的意义不仅是发现问题,更是通过持续改进,让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化为行动自觉。

四、案例分析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为山东沪江智能装配有限公司年产 1500 万件装配式钢结构基地,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三八路北、崇德六大道东,总建筑面积达 112800 平方米,采用单层多联跨钢结构厂房设计,工程内容涵盖图纸范围内钢结构主构件、次构件的生产、制作、运输及现场安装,施工质量严格遵循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国内现行钢结构安装规程、检验标准,确保结构稳固、安全耐用。项目的复杂性与高标准,考验施工团队的协调与执行能力,稍有疏忽便可能埋下隐患,细节把控成为重中之重,任何环节的懈怠,都可能放大风险,影响整体进度。

(二)技术难点与解决对策

1 高处作业风险高

钢结构安装中,高空作业是核心环节,施工人员需在钢柱与钢梁连接时悬空操作,钢梁上缺乏生命保险索,工人直接在梁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坠落,比如某次作业中,工人因风力干扰险些失衡,幸好及时抓牢固定点,化险为夷。传统攀爬钢柱的方式,依靠工人体力,疲劳或失手极易导致坠落,风险极高,稍不留神便可能酿成悲剧。

解决对策:现场增设多重安全防护设施,柱间安全绳通过在钢柱上焊接耳板,栓挂Φ8 镀锌钢丝绳,距离梁面 1200mm,端部用 3 个绳卡固定,间距 100mm ,经测试可承受 5000N 拉力,确保安全带挂靠稳固,工人行动更安心。钢梁安全绳由Φ48×3.6mm 钢管立杆、钢丝绳及绳卡组成,立杆间距≤8m,钢丝绳松弛度控制在 5-10cm,通过花篮螺栓灵活调节,适应现场环境变化。为便于钢柱登高及梁柱节点作业,设置垂直钢爬梯,梯梁采用 40×4mm 扁钢,踏棍为直径≥12mm 圆钢,单元尺寸 3000×350mm ,步距 300mm,两道顶撑保持与钢柱 120mm 间距,力学计算显示可承重 300kg,安全可靠。攀爬时,安全绳固定于防坠器,施工人员严禁以钢柱栓钉为支撑,必须通过爬梯上下,面向爬梯且不得持物,确保全程安全。偶尔,工人会抱怨爬梯稍显繁琐,觉得直接攀爬更快,但相比坠落风险,这点不便微不足道,安全始终是第一考量,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2 压型钢板铺设安全隐患大

压型钢板铺设时,若吊装至屋面未及时固定,或散板与铆固不同步,遇大风易发生散落或溜板,威胁下方人员安全,比如某工地曾因大风吹落未固定的钢板,险些砸中下方工人,幸好及时疏散,避免了事故。屋面堆放不均,还可能导致超载,引发钢构变形甚至局部坍塌,风险不容小觑,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连锁问题。

解决对策:铺设前明确顺序并严格执行,吊装后立即固定,确保散板与铆固同步,杜绝松散隐患。下挂安全网由夹具及水平安全网组成,单张尺寸 1.5m×6m ,搭接宽度 500mm,夹具间距 ⩽600mm ,网眼 ⩽30mm ,钢梁就位后按区域挂设,防止材料、工具坠落,保护下方人员。材料堆放由专人监督,确保压型彩钢板均匀分布,避免屋面超载,破坏结构稳定。施工中,工人有时因赶进度忽略固定顺序,试图省略步骤,但监督员的及时提醒,总能防患于未然,细节往往决定成败,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可能让安全防线失守。

3 吊装作业安全风险多

钢结构吊装作业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若未设置警戒区域或缺乏有效警戒维护,人员在吊装区随意活动或穿越,极易被构件砸伤,比如某次吊装中,非操作人员误入区域,险些被落物击中,幸好警戒员及时制止。起吊钢丝绳若安全系数不足,或因长期使用未经保养,出现磨损、锈蚀、断丝、绳芯暴露等问题,起吊时可能突然断裂,导致构件坠落伤人,风险极高。大风或极端天气下的冒险作业,更易引发事故,比如强风中吊装曾导致构件晃动,险些失控。

解决对策:吊装前需划定明显警戒区域,安排专人持旗维护,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确保区域安全。钢丝绳须严格检查,确认安全系数达标,定期涂抹防护油,检查磨损状况,发现问题立即更换,绝不姑息。施工计划需合理安排,避免在 6 级以上大风、极冷或酷热天气作业,保障环境安全。吊装中,选用定做活络卡环连接钢柱与吊索,起吊前用直径 10mm 拉绳连接卡环销子末端,钢柱就位后,拉绳人在安全距离缓慢拉出销子,拉绳范围内仅限拉绳人一人,杜绝其他人员靠近。偶尔,工人会因赶工忽略警戒区域的设立,但监督员的及时介入,总能防患于未然,细节决定安全成败。

(三)个人心得体会

参与山东沪江智能装配有限公司钢结构基地项目,对我而言是一场专业与责任的双重历练,投身高空作业安全管理,我全身心投入每个环节,力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防护成果。面对高处作业风险,我主导安全绳与爬梯的选型优化,深入研究其力学性能,精确计算安装参数,确保安全绳承受 5000N拉力,爬梯承载 300kg ,为工人筑起坚实防线,比如某次夜间检查中,我发现一根安全绳松动,立即组织调整,避免了潜在事故。在压型钢板铺设中,我制定严密流程,精确控制每平米堆放重量不超过50kg,监督材料均匀分布,预防屋面超载与坠落风险,工人们偶尔抱怨流程繁琐,但我坚信安全无小事。吊装作业中,我严格把控钢丝绳维护周期,设计活络卡环吊装流程,确保操作稳妥,某次大风来袭,我果断暂停吊装,事后证明此举避免了重大隐患。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高空作业安全不仅是技术挑战,更关乎生命与责任,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态度、强烈的责任心缺一不可。未来,我将持续钻研安全技术,探索更高效的防护方案,为行业安全贡献智慧,绝不因经验积累而懈怠。

结语

建筑工程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直接关系生命与工程质量,山东沪江钢结构基地项目的实践表明,从设备优化、个体防护、环境控制到人员管理多管齐下,能有效化解风险,保障施工顺利。行业快速发展,新风险层出不穷,技术与管理需与时俱进,单一的防护策略远远不够。后续应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设备实时监测、风险智能预警,提升防护精准性,比如通过传感器监控钢丝绳磨损,提前预警隐患。在管理上,需深化安全文化,将安全意识融入每位工人日常,鼓励全员参与隐患排查,形成群防群治的氛围,偶尔一次安全宣讲,可能点燃工人主动参与的热情。只有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中,持续筑牢安全防线,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任何忽视细节的做法,都可能让努力功亏一篑。

参考文献

[1]王庆林.电力建筑工程中的高空作业安全管理与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4):1-3.

[2]吴畏.高空建筑工程施工中防坠落安全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1):55-57.

[3]谭娟.基于安全技术下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管理研究[C]//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2023 年第六届智慧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2023:466-468.

[4]张程.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安全问题探讨及对策[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2,35(05):121-123.

[5]王玲玲.高层建筑安全防护施工技术分析[J].散装水泥,2022,(0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