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作者

李侠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六中学 012000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重使命。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与变革,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时代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2.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时代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要求语文课堂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提升审美品味,增强文化自信 。

2.2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语文课堂应充分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2.3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新时代语文课堂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多样化学习路径与选择,满足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三、教学理念的转变

3.1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传统语文教学侧重知识灌输,新时代背景下应树立以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领悟文化内涵。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背诵诗词,更要引导其理解诗词意境、情感表达,体会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如在小说单元教学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教师在旁适时引导、答疑,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4.1 数字化教学模式

4.1.1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将抽象的语文知识直观化。在讲解散文时,播放与散文意境相符的音乐、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的美感与情感基调;讲解历史题材课文时,播放历史纪录片片段,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 。

4.1.2 在线学习平台的应用

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分享拓展阅读资料;学生可以随时在线提问、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并获得即时反馈。如使用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等平台,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

4.2 情境化教学模式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园新闻报道”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进行校园新闻采访、撰写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播报视频,在这一过程中锻炼采访技巧、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4.3 项目式学习模式

围绕某一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整合语文知识与技能。例如开展“家乡文化探寻”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采访等方式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最终以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宣传手册或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培养信息收集与整理、文字表达、沟通协调等多方面能力。

五、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

5.1 经典与现代作品的融合

在保留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反映新时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思想潮流的现代作品。如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选段纳入教学,引导学生探讨科幻文学中的科学想象与人文思考;选取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当代文学的魅力与时代特征,拓宽文学视野。

5.2 跨学科内容的引入

打破学科界限,引入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讲解古诗词时,结合历史背景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环境;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联系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与地理特征;讲解科普说明文时,与科学知识相融合,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3 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渗透

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将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如在南方地区,将茶文化、龙舟文化等引入课堂,开展相关主题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活动。同时,适当介绍国际优秀文化作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文化包容意识,如引入泰戈尔的诗歌、海明威的小说等进行比较阅读。

六、评价体系的改革

6.1 多元化评价主体

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学生自评有助于培养自我反思能力,互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家长评价则能从家庭学习角度提供反馈。例如在作文评价中,学生先自我评价写作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缺点,然后小组内互评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家长根据学生在家的写作态度、努力程度等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各方评价给出最终成绩与评语。

6.2 多样化评价方式

除传统的纸笔测试外,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践活动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种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合作能力等;作业评价不仅看作业完成的正确性,还注重作业的创新性、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深度;实践活动评价针对项目式学习、情境化教学中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反思记录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

6.3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发展。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记录学生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与单元测试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对文章意境分析的发言情况、课后对散文写作手法模仿练习的作业完成情况,再结合单元考试中关于这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写作题目得分,综合评价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成果。

新时代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是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能够构建更加高效、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让语文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