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 “数学语言” 与 “生活语言” 转化的策略探究
李容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逸夫小学 31300
一、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内涵及转化意义
(一)概念界定
数学语言是包含了一些精准的数学符号、术语,如“倍数、因数”或公式、逻辑表达式,如 S=ah 等,它是数学思维内容的一部分;我们常常说的“生活语言”是生活中人们自己说的,有的更具体、场景化,如“把蛋糕切成同样大的两部分”或“桌子边沿看得很直”等,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转化的必要性
在儿童的心理特点中,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性思维为学习基础,无法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马上理解,但如果能通过生活中的语言替代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就会使知识更加直观,降低学习难度。比如说我们教“认识分数”这门课程的时候,就需要儿童理解“把整体分成两份或更多的分数,将数字作为文字进行表述则表现了这样的比例大小”的复杂数学知识点,可以将其简单转述成“一块披萨切成八份,每个部分都代表了整个披萨的 1/4”的内容,这样的解释就会十分符合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转变过程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会利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去商店买完东西之后找回零钱的操作”转化为“减操作”的处理方式来促进他们的数学实践意识的建立。
“大于 90∘. 小于 180∘ 的角是钝角”这一知识点作为“几何图形”这节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针对其例举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角度相联系的例子,如“张开的手掌的角度”“房屋的坡度”等,可以有针对性地攻克“角的大小限度”这一问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语言转化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转化桥梁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购物、游戏、家务等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运用日常语言描述事物,并逐步转换为用数学语言表达。
在我们教授“百分数的应用(折扣)”这堂课时,通过 “购物促销”问题情境:妈妈想购买一件标价为 200 元的衣服,在商场正开展八折销售活动,她要付出多少钱?我们先教会他们如何用生活语言解释八折——按照商品原价的十分之八出售,也可以说原价是 100 元,买者只需付 80 元;然后我们将其转换为数学语言:“八折”意思是现价等于原价乘以折数,即折数=80% ;再让他们用数学方式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200 元 ×80%=160 元”,所以她应付出 160 元。通过该问题情境,使日常语言向数学语言转换无缝衔接。
(二)加强对比教学,明确语言差异
通过日常口语与数学用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用语的严格性,避免因为日常口语的随意性造成认知上的误区。
如“倍数”在数学上定义为“如果 a÷b=c (a、b、c 都是不为 0 的自然数)那么 a 是 b 的倍数”,而在日常语言里则说成“我三个苹果,你六个,你的苹果数是三的倍数”就不严谨。这里教师应当指出的是:日常语境没有提出“不为0的自然数”这个条件,而数学中的表达必须明确这个前提以免造成歧义。
在“可能性”的学习时,用生活语言表述“明天可能会下雨”与数学语言“一定”“可能”“不可能”进行类比。比如:盒子里全是红色的球,摸出来的必定是红色;盒子里面有红色的和白色的两种球,那么摸出来的结果是什么色的就不能确定了(未知事件),用这样的类比使学生易于理解数学语言中蕴含的数学逻辑。
(三)结合实践操作,深化转化理解
经教师的讲解引导、实践操作与模型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将实践操作的语言转换为常见的生活语言,再将其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而从这些数学语言中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首先引导学生借助 12 个 1cm3 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模型,通过生活语言描述了它们的摆放方式:我把这 1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先按一行摆放,长 12cm,宽 1cm,高 1cm;然后,让学生想一想,“通过上述几种形式拼成的长方体,它们的总体积和它们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直观认识,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 × 宽 × 高”;之后,教师再把这种语言精炼化,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 ∇× 宽 .× 高(V=abh)”并且告诉学生这个公式所表示的单位是立方厘米(cm3)…以此,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形象、易懂。
(四)开展多元互动,促进双向转化
以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以及语言创作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和数学语言再回现实生活的双向转换。
在讲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创设了组内探究的情景,给学生们呈现了五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分别是 130cm 、135cm、140cm、135cm、145cm ,让同学们通过交流用自然语言说一说这 5 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再用数学语言描述为“平均数
总量 ÷ 总份数”并运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解决“求平均身高”问题。
在此,我们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说出数学语言的另一种说法,如3×4=12 ,可以说成:每个人有三支铅笔,四个人一共有十二支铅笔;也可以说成:一本书三元钱,买四本共需要十四元钱等,从而更加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三、实施转化策略的注意事项
把握好转化的时点:低阶阶段要以生活语言为起步逐步过渡到数学语言,高阶阶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这一转化,避免过度使用生活语言束缚思维数学地发展。
尊重他们的个体性:针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尽可能多提供一些来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启发;而对于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尽可能用更加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进行梯度推导。
通过多媒体设备如动画、微课程等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对“相交问题”“形状移动”等抽象的内容以生活情境的形式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转换为口诀表达。
结语
小学数学“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过渡是核心,在将小学生产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及生活智慧与数学认知对接。教师应当顺应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学习单元,借助情境创设、比较教育、实践与多维交流等策略,适应并熟练使用数学语言精准概括性、规范条理性,保留并活跃生活语言生动灵活性及实用性。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及今后发展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又方.“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5(04).
[2]来晓春.指向真实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学教范式的建构与实施[J].中 小学教材教学,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