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路径论析
郭倩雯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思维和工具深入嵌入到公共管理模式,重塑公共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1]。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管理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或者思维变革,而是涉及到组织架构、技术应用、管理理念、治理主体的全方位系统变革。在数字政府、数字治理等举措的引导下,传统公共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主动预见、多元共治为理念,以智能技术为技术赋能,以数字化全面协同与开放式主体参与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粉墨登场,凸显出数字化转型在公共管理模式变革的深度应用。
一、传统模式下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理念导向:管理本位,行政主导
传统模式下,公共管理模式以多以行政主导和管理者视角开展各项工作,以层级制度为核心。这种管理模式的底层逻辑是管制与执行,管理资源较为碎片化,缺乏协同和整体思维,容易导致沟通不畅、决策缓慢。
(二)技术应用:信息化辅助工具
在传统的公共治理模式中,信息平台为主要工具。受限于技术的滞后,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性工具,即将各类公共管理信息集中存储和传输,局限于单一事务的线性传递,体现出鲜明的“纯技术导向”[2]。其尽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却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公共治理需求,如无法发掘公共管理海量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和内在联系,解决跨部门数据壁垒问题,无法提供智能化公共服务。再如,传统的信息技术不管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还是数据挖掘技术,都难以应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海量数据增长现象,也无法实现全覆盖的公共管理事务管理感知,在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实现政府精准决策、保障社会公众权益等方面价值不明显。
(三)参与方式:政府单向管理
在参与主体上,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直接承担执行者角色,通过科层制体系(上下级关系和职责划分)包揽公共管理全过程。这种公共管理模式是管理中心的一种体现,强调行政的专业化和效率性,但也促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存在协作障碍。比如,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往往涉及到海量数据,但因为层次化的公共管理模式,会让不同公共管理主体所形成的数据信息因为组织架构、技术平台等原因的存在,让各种公共管理数据在承载平台、表现形式、储存形式上表现的有所差异,进一步促使公共管理过程无法实现及时对话,各种公共管理数据无法有效共享。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路径
(一)理念导向:人民中心,需求导向
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模式改革首先需要从理念上进行重塑,摒弃传统模式下以行政职能为单元、以科层管理为基本架构的治理供给逻辑,让公共管理模式从部门中心转向用户导向,实现公共管理模式的根本重塑。数字治理成为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模式的新理念,其要求树立公民中心理念,认为公共管理要将公民利益放在首先,促进民众的广泛参与。例如,数字治理与以往碎片化的“办事项”改革不同,这种以“一件事”为单位的治理模式强调从群众办成的"一件事"角度来设计流程和整合资源。由此,要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围绕群众实际需求设计流程和整合资源,推动事项整合、流程再造与资源重构,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协同服务与系统治理。要重视非政府部门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补充作用,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宗旨进行多元化的治理,强调服务体验和满意度,克服职能分割、权责碎片化等问题[3]。
(二)技术应用: 数据驱动,智能赋能
数字技术是工具,解决公共问题才是核心。先进的数字技术在公共管理模式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等事项中都可见到数字技术与工具的身影。比如数据共享与开放可通过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公共数据的互联互通,为跨部门协同治理提供技术可能。利用利用数字技术,公共管理可实现一键直达基层,提升政务效率,提升公共价值。由此,要推进数据整合与共享,以数据驱动为抓手,以数据为关键资源,利用数据采集与分析推动治理流程再造,优化公共部门的决策,完成资源配置优化。要加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在风险预测、议程设置、决策制定等层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智能算法和多维互联数据,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性挑战,以此脱离特定的治理事务界限,从被动响应转化主动预见,实现精细化治理模式。要重视平台化与协同治理,以集成化平台加强实时互动和协同决策,重塑协同网络关系,快速传递治理信息和资源,突破管辖权限划分限制,实现治理节点间的规则协调与数据共享,推进无缝的联动治理。例如,长沙市通过“政务一朵云”提升数据管理和服务效率,简化政府业务流程,增强跨部门协作,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公众提供便捷政务服务。
(三)参与方式: 多元主体共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主体不再由政府部门单方面主导,也无需依赖传统的层级传导,多元化主体成为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部门协同和共享机制的引入促使公共管理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结构。因此,要推进多元共治过程,在原有政府主体的基础上,通过临时性协调议事机制等,吸引企业、社会组织、高校、普通群众等多主体参与,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促使其参与到公共问题解决的协调与调解,继而形成治理合力,提高公共管理的包容性。面对跨地域与跨时空的公共管理需求,要与其他行政主体协同工作,调整和优化协同机制,如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多跨协同机制,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加强信息共享与资源合理整合,促使公共管理的空间触角达到基层,推动治理过程朝着立体化方向转型。
三、结语
数字转型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的普遍概念。其仅重塑了公共管理模式的思维方式,更引发了公共管理在管理主体、技术工具、组织架构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传统模糊下,因为理论与技术的滞后,数字技术与公共管理的融合程度相对松散,技术在其中过多扮演辅助性角色。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深入融入公共管理过程,使得数据驱动、智能服务、多元协同成为公共管理的新方向,取代了传统的行政组织和公共物品。本文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推动公共管理从传统科层制向整体性、参与式和智能化的治理模式转型。在新旧规则的交替期,这种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驱使公共管理利用好“数据—算法—算力”新型资源,形成多重网络协同型组织形态,加速数字资源的下放,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原桂楠.数字治理:数字时代下中国公共行政的挑战与转向——兼论行政史上三次变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5,27(01):77-87.
[2]邓崧,杨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行为公共管理测度转型:特性、路径与复杂性[J].电子政务,2025,(09):44-53.
[3]康蕊.数字时代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时代经贸,2025,22(07):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