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优化研究
徐立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江苏分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 213100
一、引言
航空航天、高端汽车、精密仪器等领域对零件加工精度(像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精度)、表面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数控机床在高速运行时的动态稳定性、热误差控制等方面慢慢出现不足,深入研究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关键技术、优化制造工艺环节,对突破高端数控机床技术瓶颈、达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二、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核心组成与设计原则
(一)核心组成
床身、立柱、横梁等属于基础支撑部件,承载基础需要有高静刚度和动态刚度,整体式或者分体式结构可用于增强抗变形能力(就像卧式加工中心的床身采用箱型结构来抗扭),滚珠丝杠(C3/C5 级精度)、导轨(线性滚动/静压类型)、伺服电机构成运动传动系统是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核心保障,主轴箱(对切削效率和表面质量有影响)和工作台(决定工件装夹稳定性)是执行部件的核心且得满足转速、功率以及承载能力方面的要求[1]。
(二)设计原则
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需遵循“精度优先、刚柔并济、动态适配”原则,要保持精度就需优化结构参数如导轨跨度、丝杠导程等以减少运动误差,且要用误差补偿设计如预紧装置消除间隙来抵消装配和使用中的精度损失,基础部件刚度匹配很关键,需具备高静刚度以抵抗静态变形,运动部件要保证刚性减轻质量如采用轻量化材料以免高速运动时惯性力过大,在设计阶段要通过模态分析如有限元仿真预判结构固有频率以避免和切削力、电机振动产生共振确保高速加工稳定从而实现动态稳定,至于热变形控制,要用对称结构设计如双立柱对称布局以减少温度场不均匀造成的变形且要预留热误差补偿空间靠传感器实时监测和修正热变形量。
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与制造中的关键问题
(一)结构设计层面
动态刚度不足、热变形影响显著、轻量化与刚性矛盾等结构设计层面的问题存在,传统床身、立柱大多采用铸铁材料,在高速切削(如主轴转速超 15000r/min 时)时结构共振容易引发振动,从而导致加工表面出现波纹、尺寸精度超差,铣削铝合金薄壁件时若床身动态刚度不足,切削力引发的振动会使零件壁厚公差超出 ±0.01mm 要求,设备运行期间主轴电机、伺服电机、切削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结构温度场分布不均进而产生热变形,数据表明主轴系统温升每多 1℃轴向或者径向可能位移 0.01-0.03mm 直接影响加工精度,要提高运动速度需减轻工作台、主轴箱等部件质量但过度轻量化会使刚性下降从而承受不了大切削力。
(二)制造技术层面
制造技术在工艺精度把控、装配工艺以及新材料应用方面存在问题:工艺精度把控不足,如铸件毛坯时效处理不充分会使内应力释放不均,导致后续加工变形,并且装配工艺粗放,导轨磨削时若进给量和冷却方式控制不好便会产生磨削应力,影响导轨直线度,有调研表明大概 30% 的国产数控机床装配后 6 个月内导轨精度衰减与制造时应力控制不足直接有关,而且滚珠丝杠与导轨安装平行度误差超 0.02mm/m 时运动阻力增大、磨损加剧、使用寿命缩短,主轴轴承预紧力调整不好会影响旋转精度和温升控制,新材料应用有瓶颈,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等轻质高强材料在数控机床结构里使用较少,传统铸铁材料比刚度满足不了高速高精度设备需求,新材料加工工艺如碳纤维的切割连接也没有标准化流程[2]。
四、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优化策略
(一)结构设计优化
结构设计优化能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基于拓扑优化的轻量化设计,二是热误差主动控制设计,三是强化动态特性,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像ANSYS、ABAQUS 之类的)对床身、立柱等部件进行拓扑优化,在确保刚性的条件下把冗余材料去掉以达成“材料分布与受力状态匹配”,拿床身来说,经拓扑优化设计后质量能减少 20%-30% 且动态刚度提高 15% ,有企业对立式加工中心立柱拓扑优化后,其第一阶固有频率从 25Hz 提到 38Hz 从而有效避免了切削共振;热误差主动控制设计采用“结构对称 + 热流引导”的复合方案,将主轴箱搞成双层壁结构,内层通恒温油液控温,外层设散热肋片加速热量扩散,在床身内部设计循环冷却水路,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关键节点温度再结合伺服系统做误差补偿,实验数据显示这种设计能让主轴热变形量控制在 5μm 以内;在运动部件与基础部件连接的地方用阻尼减振结构(聚合物阻尼垫、金属橡胶减振器)强化动态特性以吸收高频振动能量。高速主轴系统采用电主轴集成设计,通过优化轴承布置(前后端都用角接触球轴承)提升刚性,并配上动平衡装置(精度等级 G0.4)减少旋转偏心引发的振动。
(二)制造工艺改进
精密铸造与时效处理、高精度加工、智能化装配这三个方面可供制造工艺改进着手,像采用树脂砂造型、真空浇注这类技术能提高铸件毛坯的致密度从而减少铸件毛坯的气孔、缩松等缺陷[3]。若进行“自然时效 + 人工时效”复合处理(铸件先自然时效存放 6 个月,再经 200∘C×8h 人工时效),内应力可充分释放,进而能将后续加工后的变形量控制在 0.01mm/m 以内。导轨磨削使用“多段连续磨削 + 在线测量”工艺,每磨削 0.05mm 就用激光干涉仪检测直线度,以此确保最终精度 ≤0.005mm/m 。滚珠丝杠加工运用超精研技术,可使螺纹滚道的表面粗糙度 Ra≤0.02μm ,从而降低运行过程中的摩擦损耗。工业机器人与视觉引导系统被引入用于自动装配,滚珠丝杠的预紧力可通过力控传感器控制(预紧力矩误差 55% ),主轴与工作台的垂直度采用激光跟踪仪实时校准(误差 ≤0.002mm/1000mm ),这样就替代了传统人工刮研,效率能提升 3-5 倍。
(三)新材料与新技术融合
在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上,铸铁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结构被用于床身、立柱等部件且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被嵌在关键受力部位,其比刚度较传统铸铁提高了 40% ,陶瓷轴承(如 Si3N4)用于主轴使主轴耐磨性提高 3 倍且摩擦系数降至 0.001 有助于减少发热;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方面,针对复杂结构部件(如主轴箱内部流道)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实现近净成形,既减少了传统切削加工的材料浪费,又能设计镂空、网格结构(这是传统工艺难以做到的)从而进一步实现轻量化。
五、结论
本文系统梳理了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核心组成与设计原则,精准剖析了当前在结构设计(像动态刚度不够、热变形明显、轻量化和刚性存在矛盾)与制造技术(像工艺精度把控不严格、装配工艺粗糙、新材料应用受限制)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结构拓扑优化、热误差主动控制、精密制造工艺改进及新材料技术融合等优化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为数控机床性能瓶颈的突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从根本上提升了设备的加工精度、动态稳定性与使用寿命,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发展起来之后,数控机床的设计会朝着“虚拟仿真-物理验证-迭代优化”的全流程数字化模式发展,制造过程也会融入更多智能化检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通过持续深化结构设计创新与制造工艺革新,我国数控机床有望在精度、效率、可靠性等核心指标上实现突破,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士云,仲小敏. 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优化[J].中国金属通报,2021,(09):72-73.
[2]李慧,马正先.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实例与装配工艺性[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07:328.
[3]龙忠海. 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新动态的探讨[J].农家参谋,2019,(2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