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政工工作与国企文化融合探析

作者

樊石蕊

河北省国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050227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既需要通过政工工作巩固政治优势、把握发展方向,也需要依托企业文化凝聚职工共识、塑造品牌形象。政工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政策解读、思想疏导为核心,解决职工 “思想认识” 问题;国企文化以价值观培育、精神传承、行为规范为重点,解决职工 “行动自觉” 问题 —— 二者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 “以文化人、以文兴企”,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在国企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能源类国企需通过政工与文化融合传递“绿色发展” 理念,推动新能源转型;制造类国企需依托二者融合培育 “工匠精神”,助力技术创新;交通类国企需以融合强化 “服务意识”,保障民生出行。然而,部分国企未能充分挖掘二者融合价值:一是将政工工作等同于 “政策宣讲”,企业文化等同于 “文体活动”,二者缺乏价值关联;二是政工内容未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文化建设脱离思政内核,导致 “政工无文化支撑、文化无思想引领”;三是融合载体单一、机制缺失,难以形成长效融合模式。这些问题制约了国企软实力的提升,影响企业发展动能的持续激发。因此,探析政工工作与国企文化融合路径,既是巩固国企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国企文化建设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

一、政工工作与国企文化融合的核心价值与现存问题

(一)核心价值

1.价值引领协同效应:政工工作为国企文化注入思想内核,企业文化为政工引领提供落地载体。例如,国家电网将 “人民电业为人民” 的企业宗旨与政工工作中的 “为民服务” 理念深度融合,通过 “党建 + 优质服务” 活动,让职工在践行企业宗旨中深化思想认识,2023 年累计解决群众用电难题超 10 万件,既强化了政工引领,又彰显了企业文化价值。

2.职工凝聚倍增效应:政工工作通过思想疏导化解职工矛盾,企业文化通过情感认同增强职工归属感,二者融合可形成 “思想引领 + 情感纽带” 的双重凝聚作用。某制造国企在智能化改革中,通过政工工作解读改革政策、缓解职工焦虑,同时依托 “创新文化节” 展示职工技术成果,让职工在文化认同中理解改革、参与改革,职工改革支持率从 60% 提升至92% ,离职率下降 15% 。

(二)现存问题

1.融合理念认知不足:部分国企管理层对二者融合的必要性认识不清,将政工工作归为 “思政部门职责”,企业文化归为 “工会职责”,未建立 “一体化” 融合思维。例如,某省属国企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政工工作聚焦 “政策学习”,企业文化聚焦 “文艺活动”,二者无任何关联设计,导致政工引领缺乏文化落地场景,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深度。

2.内容融合脱节:一方面,政工内容未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如宣讲 “创新精神” 时,仅解读国家政策,未结合企业自身的创新案例、创新人物;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脱离思政内核,如开展 “企业文化节” 时,仅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未融入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导致文化建设 “娱乐化”“表面化”,难以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二、政工工作与国企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理念融合:树立 “一体化” 融合思维

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将二者融合纳入国企发展战略,在年度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中明确融合方向与重点。例如,在企业 “十四五” 规划中,提出 “以政工引领文化建设、以文化丰富政工内涵” 的融合目标,明确 “每年开展 2-3 项重点融合项目”;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 “政工 - 文化融合领导小组”,统筹思政、工会、人力、宣传等部门资源,制定《融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与时间节点。某能源国企通过顶层设计,融合工作从 “零散活动” 转变为 “系统工程”,融合成效显著提升。

2.强化全员融合认知:通过管理层培训、职工宣讲会等方式,普及二者融合的价值与意义。例如,组织管理层开展 “政工 - 文化融合专题研讨”,邀请专家解读融合案例(如国家电网、中国一重的融合实践);向职工发放《融合工作手册》,通过 “问答形式” 讲解 “为什么融合、融合能带来什么”,如 “政工学习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参与文化活动如何提升思想认识?”,让全员理解融合内涵,主动参与融合实践。某国企通过认知提升,职工对融合工作的认同度从 50% 提升至 85% 。

(二)内容融合:构建 “思政内核 + 文化载体” 体系

1.政工内容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将企业宗旨、精神、典型案例融入政工教育。例如,在 “理想信念教育” 中,结合企业发展历程讲述 “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从弱到强”;在 “责任担当教育” 中,分享企业参与 “抗疫保供”“扶贫捐赠” 的文化实践案例;在 “创新教育” 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分享 “践行创新文化、攻克技术难题” 的故事,让政工内容更具企业特色与感染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政工教育中融入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的航天精神,通过航天员训练、卫星发射等案例,让职工在文化认同中深化思想认识,政工教育满意度提升 30% 。

2.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思政内核:以思政理念引领企业文化内容设计。在企业价值观提炼中,融入 “家国情怀”“为民服务” 等思政元素,如某交通国企将 “安全第一、服务至上” 的价值观与 “生命至上” 的思政理念结合;在文化活动中,融入思政主题,如 “企业文化节” 设置 “红色歌曲演唱”“国企担当演讲” 板块,“技能比武” 突出 “工匠精神 + 责任担当” 的评选标准;在文化载体(如企业内刊、宣传栏)中,开设 “思政专栏”,解读政策、宣传先进,让文化建设始终围绕思政内核展开。某制造国企通过内容融合,企业文化的思想引领力提升 40% ,职工行为规范符合度提升 25% 。

三、实践案例:某能源国企政工与文化融合成效

某大型能源国企(以煤炭、电力生产为主)针对二者融合短板,实施上述路径后,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理念融合上,成立融合领导小组,制定《融合工作三年规划》,开展全员培训 12 场,职工融合认知度从 45% 提升至 90% ;二是内容融合上,将 “绿色发展” 思政理念与 “节能降耗” 企业文化结合,编写《能源人践行绿色文化》案例集,开展 “思政 + 节能” 专题宣讲 40 场,职工节能意识评分提升 35% ;三是载体融合上,搭建 “能源政工文化云平台”,上线融合课程 60 节、短视频 30 条,开展 “绿色文化 + 思政” 线上竞赛,职工参与率从 50% 提升至 88% ,青年职工参与率提升至 85% ;四是机制融合上,建立协同考核机制,融合工作推动企业煤炭资源利用率提升 12% ,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提前 18% ,客户满意度提升20‰ 。实践表明,政工与文化融合可有效提升国企软实力与发展动能。

四、结论

政工工作与国企文化融合是国企提升软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需通过理念融合树立一体化思维,通过内容融合构建 “思政内核 + 文化载体” 体系,通过载体融合打造多元体验平台,通过机制融合保障长效推进。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二者融合需始终坚持 “以职工为中心”,紧扣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融合方式方法,真正实现 “思想引领有文化温度、文化建设有思政深度”。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国企可进一步探索 “融合 + AI”“融合 + 数字孪生” 等新模式,如利用 AI分析职工融合需求、定制个性化融合内容,推动融合工作向更精准、更高效方向发展,为国企履行 “三重责任” 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李君如。新时代国企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 (4): 85-92.

[2] 张希贤,王莉。国企政工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 [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 (5): 198-201.

[3] 郑永年,吴志攀。数字化背景下国企政工 - 文化融合载体创新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 (3): 72-78.

[4] 李毅,赵刚。国企政工与文化融合的考核机制构建 [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 (12): 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