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转型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分析
陈磊
山东发展新能源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4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与智能算法在各行业的深度渗透,数智化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国有企业的必答题。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肩负着国家战略落地与市场竞争双赢的使命,其数智化转型不仅涉及业务流程的优化,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同步革新,因为技术落地、战略执行的核心在于人。当前,部分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数据割裂、流程固化、人才评价粗放等问题,难以适配数智化转型对敏捷性、精准性、创新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数智化转型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型,既是破解国企人力管理痛点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国企实现数智化转型目标的关键支撑。
一、数智化转型与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关联
数智化转型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构企业生产、管理、决策全流程的系统性变革。这种变革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管理逻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传统依赖管理者主观判断的人才选拔、绩效评估等工作,可通过数据挖掘与算法分析实现精准化决策;其二,管理范围从单一模块转向全链路协同,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模块不再孤立,需借助数智化工具实现数据互通、流程联动,支撑员工全职业生命周期管理;其三,管理目标从管控型转向赋能型,数智化转型要求员工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需从约束员工行为转向激发员工潜能,为员工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与赋能支持。
二、数智化转型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数据应用碎片化,难以支撑精准决策
部分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或部门,比如招聘数据存于招聘平台、绩效数据存于 Excel 表格、培训数据存于线下台账,缺乏统一的数据整合平台。这种数据孤岛导致人力资源部门无法形成完整的员工画像,难以通过数据分析识别人才优势、短板及流动风险。
(二)管理流程固化,适配转型敏捷性不足
传统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多遵循自上而下的层级审批模式,比如员工调岗需经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部、分管领导等多层签字,流程周期长、响应慢。数智化转型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这种固化流程不仅无法满足业务部门对人才调配的紧急需求,还会降低员工体验。此外,部分流程设计未考虑数智化工具的适配性,例如线下纸质化的考勤统计、人工核算的薪酬发放,既增加了人力成本,也容易出现误差,与数智化转型追求的高效、精准相悖。
(三)人才开发与转型需求脱节,数字素养储备不足
数智化转型需要国企员工具备数据分析、数字工具应用、跨领域协作等能力,但当前国企人才开发存在供需错配:一方面,培训内容仍以传统业务知识、规章制度为主,针对数字技术、创新思维的培训占比低,且缺乏系统性设计;另一方面,培训方式多为线下集中授课,未借助直播、微课、虚拟仿真等数智化手段,难以满足员工碎片化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培训效果的实时跟踪与评估。这种脱节导致国企数字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既懂业务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制约了数智化转型的推进速度[1]。
(四)激励机制僵化,难以激发创新活力
数智化转型需要员工主动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模式,但部分国企激励机制仍存在平均主义、重资历轻能力的问题:在薪酬分配上,与员工数字技能、创新成果的挂钩度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别不大;在晋升通道上,仍以任职年限、行政级别为主要依据,忽视员工在数智化项目中的贡献,导致员工参与转型的积极性不足。例如,某国企在数字化项目中,员工提出的创新方案虽为企业节省成本,但未获得额外激励,后续员工参与创新的意愿明显下降。
三、数智化转型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数智化转型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本文构建数据驱动 - 流程再造 - 能力升级 - 文化适配四维联动的创新模型,各维度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形成完整的管理闭环。
(一)数据驱动,搭建人力资源数字中台
以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搭建国企人力资源数字中台,整合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全模块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仓库与分析平台。国企需将数字中台建设纳入整体数智化转型规划,投入专项资金引入适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数据分析工具,并与技术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确保系统迭代升级。具体推进中,一是数据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口径与存储规范,明确各部门数据录入责任,将员工绩效数据分为业务指标、数字贡献指标、创新指标等类别,统一计算标准;二是工具智能化,通过算法实现人才画像自动生成、离职风险实时预警等功能,例如分析员工岗位匹配度与技能缺口,推荐个性化成长路径;三是决策精准化,基于数据中台输出的洞察调整招聘策略、优化培训内容,避免拍脑袋决策[2]。
(二)流程再造,构建敏捷化管理体系
以精简环节、提升效率、适配转型为原则,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全链路再造,同时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专项工作组,明确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责任。一方面,梳理核心流程冗余环节,借助数智化工具实现自动化处理,如将考勤数据与薪酬系统自动对接、常规人事审批迁移至线上平台,实现一键申请、实时审批;另一方面,建立业务 - 人力协同机制,招聘中让业务部门实时查看候选人简历、参与面试评估,绩效设定中共同制定数字贡献指标。针对数智化项目的临时性,可设置敏捷小组式弹性用工流程,快速调配跨部门员工组成项目团队,项目结束后员工回归原岗位,提升人力配置灵活性。
(三)能力升级,设计分层分类的赋能体系
围绕数智化转型所需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跨领域协作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员工赋能体系,同时培育内部人力资源数智化专家队伍,为赋能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对高层管理者,通过案例分析、外部交流开展数智化战略认知培训;对中层管理者,聚焦数智化团队管理,培训数据驱动的绩效管控与跨部门协调;对基层员工,按岗位需求开展数字技能实操培训,如财务岗位智能工具应用、生产岗位工业互联网平台操作。借助数智化培训平台实现千人千面赋能,通过数据分析推送适配微课,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实操能力,同时建立培训效果追踪机制,将成果与绩效、晋升挂钩,确保学用结合[3]。
(四)文化适配,培育数智化导向的组织文化
通过制度设计与文化活动,培育数据为基、创新为要、协同为本的数智化文化,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员工反馈优化文化培育方式。一是树立数据文化,通过内部宣传让员工认识数据价值,建立数据安全制度消除应用顾虑;二是倡导创新文化,设立数智化创新基金支持员工创新方案,建立容错机制对非原则性失误不予追责;三是强化协同文化,通过跨部门数字项目打破部门壁垒,定期开展数智化转型分享会促进经验交流,让不同岗位员工参与转型实践,增强文化认同感。
结语
数智化转型下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与人力叠加,而是管理逻辑、流程、能力、文化的系统性重构。本文构建的数据驱动 - 流程再造 - 能力升级 - 文化适配四维联动模型,既回应了数智化转型对国企人力管理的新要求,也针对当前痛点提出解决方案。未来,国企需结合自身行业特性与转型阶段,灵活调整各维度实施重点,避免一刀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激活人的价值,为国企数智化转型注入持久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苗丛.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创新绩效考核的实践[J].四川劳动保障,2025,(03):111-112.
[2]王艳.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多元文化挑战探讨[J].中外企业文化,2025,(01):235-237.
[3]郭晓军,王云峰,孙祎然,等. 数智化转型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J].企业管理,2024,(11):60-64.
作者简介:
陈磊(1985.07.-),性别:男;籍贯:;民族:汉;学历:研究生、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