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导学案、“生本”作业单课堂实践与专业融合的策略探究

作者

陈静

江苏省张家港市艺术学校 215600

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不等同与普高的语文课,它不是孤立于专业学习之外的“文化课”,而应成为滋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的“融合课”。导学案作业单是实现这一融合的关键操作工具,它将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凝聚于一纸,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课堂时空内,经历完整的“认知-实践-创造”学习过程。本文重点探讨如何让导学案在课堂 45 分钟里“活”起来,真正服务于各专业学生的成长。

二、导学案作业单的课堂核心功能:从“教案”到“学案”的实践转换在课堂语境下,导学案作业单的核心功能是实现三个转变:

1.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授者变为设计者、引导者和点评者

2. 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合作者和实践者。

3. 课堂活动的转变:从线性讲授变为情境任务驱动下的多元化、结构化活动序列。

其价值在于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搭建了通往语文应用的“脚手架”,使学习过程可见、可管、可评。

三、当前课堂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1.“两张皮”现象:专业案例生硬嫁接,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在课堂活动中未能水乳交融。

2. “流程卡顿”现象:课堂环节设计不流畅,学生从自学到合作、从探究到展示的转换效率低下,耗时多而成效少。

3. “反馈延迟”现象:课堂评价滞后,教师无法对小组讨论和个体表现进行即时捕捉与指导,错过最佳教学时机。

4. “成果空泛”现象:课堂活动热闹但产出模糊,缺乏可供评价的具体成果,学生获得感不强。

四、聚焦课堂的专业化实施策略与示例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以导学案为蓝图,精心导演一堂“语文 .+ 专业”的实践课,笔者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谈谈我在实践的案例。

策略一:创设专业情境,实现“课始趣生”

课堂起始环节,利用导学案设置一个源自专业实践的“驱动性问题”,快速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产品说明书》时,课堂导入设为:“假设你是某品牌主播,今晚要为一款新式破壁机带货。请在 5 分钟内,快速阅读这份复杂的说明书,并向你的‘粉丝’用一句话提炼出它的三大核心卖点。”此任务直接指向直播电商专业精准提取和口语转化能力,课堂伊始就充满职业紧张感和实践趣味。

学习《苏州园林》时,导学案任务设计为:“客户委托你设计一座具有中式古典韵味的现代庭院,请从《苏州园林》中寻找三个最值得借鉴的设计理念,并图文结合地填入你的‘灵感采集表’。”学生需为应用而阅读,课堂活动直接与美术专业构思相关联,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我让同学尝试画出祥林嫂三次眼睛的变化,深入体会角色的改变与主题的关联,我还请学生结合课文讲解自己的画法来源于对祥林嫂人物如何的理解,通过这样专业与文化融合的尝试,学生已经不觉得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反而增添了兴趣,对主题的挖掘自然水到渠成。

策略二:设计阶梯任务,推动“课中探行”

课堂中间环节是核心,导学案应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个体思考与小组协作。

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导学案可设计如下课堂活动链:

1. 个体静读(5 分钟):划出文中描写音乐旋律和节奏变化的诗句。

2. 小组共议(10 分钟):组内一名同学尝试用一件乐器(或哼唱)表现其中一种声音变化,其他同学讨论作者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该声音,完成“声-辞对应表”。

3. 全班展评(15 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并解说,教师引导全班总结“以文字摹写声音”的艺术手法。

此设计将听觉、视觉、动觉相结合,语文赏析变成了可感知、可操作的音乐专业文化探究活动。

学习《诗经·蒹葭》的意境营造。课堂任务设计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勾勒出怎样的画面与情绪?请以小组为单位,用一组(3-5 个)连续的舞蹈动作造型来呈现这种意境,并为你们的创作撰写一段 100 字的意境阐释文案。”学生需先深度解读文本,再将抽象情感转化为身体语言,最后用文字固化创作思想,实现了语文与舞蹈专业的创造性融合。

策略三:嵌入即时反馈,促进“课终技升”。

课堂尾声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或简单工具,对生成成果进行快速分享、点评与反思,形成教学闭环。策略应用:利用手机投屏、实物投影仪或教室云平台,即时展示各小组完成的“灵感采集表”、“声辞对应表”、“舞蹈造型阐释文案”等。

以直播电商专业为例,各小组轮番上台进行 1 分钟“破壁机卖点”直播。教师引导全班从“表达清晰度”、“卖点准确性”、“感染力”三个维度进行即时投票与一句话点评。教师最后总结,强化应用文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沟通。整个过程紧张高效,反馈及时,学生能力在实践和点评中得到提升。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在上述专业课堂中的实践,导学案作业单的使用带来了显著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变成了各专业学生的“实践场”和“展示台”。语文知识在专业应用中获得了生命力,专业技能也因语文的支撑而更具文化底蕴和表达深度。

反思:然而成功的课堂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语文,还需主动了解合作专业的基本知识、工作流程和前沿动态,成为“语文 +, 专业”的复合型设计者。同时,课堂管理能力和时间掌控能力也需相应提升,以确保融合课堂活而不乱、高效有序。

六、结语

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关键在于利用好导学案作业单这一“施工图”,将语文学习深深地锚定在学生的专业实践土壤中。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情境、阶梯任务和即时评价,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有价值的职业能力模拟训练,最终实现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协同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综合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 教育研究, 2017,38(5): 12-20.

[2]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3] 李政涛. 教育与永恒[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4] 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