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守节”的历史意蕴及时代启示
左明武
中共奉节县委党校 重庆 404600
众所周知,奉节其实是一个蕴含深刻政德内涵的县名。史书记载,唐贞观 23 年(公元 649年),为旌表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故改“鱼复县”为“奉节县”,沿用至今已有1370 多年的历史。
一、“奉公守节”的历史文化内涵
奉公,在辞书中的基本解释是——奉行公事,克己奉公,奉公守法。比如:
《商君书·定分》:“故智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后汉书·侯霸传》:“(霸)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
(唐)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制曰,事上尽大臣之节。又曰,一心奉公。”
《元典章·刑部八·取受》:“品爵以荣其身,禄赐以厚其家,期於履正奉公,有裨国政。”
“奉公守节”这一成语的早期文献记载可追溯至明代史籍。其核心语义为磨砺名节、恪守公事,属古代褒义联合式成语,常见于描述官员廉洁自律的语境。从现存文献看,该成语的定型表述最早见于《明史》的两处记载:
《周延传》载:“延颜面寒峭,砥节奉公。权臣用事,政以贿成,延未尝有染。”
《梁材传》亦有“砥节守公如一日”的表述。
该成语在演变过程中存在近义变体(如“砥节守公”),且与西汉《史记》所载“奉公如法”(《廉颇蔺相如列传》)存在概念关联,但《史记》原文并未直接使用“奉公守节”的四字结构。因此,其作为固定成语的明确出处应认定为明代官修史书《明史》。
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 10 个体现着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主干词直接写入报告,可以说振聋发聩,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奉公守节”的“公”,也是“天下为公”的“公”。“守节”,即对于高尚节操、品格的坚持、持守。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句话被广泛认为是孔子的思想,因为《礼记》是由孔子编定的。孔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即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公共利益高于一切,权力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这句话描绘了美好的社会愿景,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基本含义是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贤指高尚的品德,能指卓越的才能。实际运用中,常用来形容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二、诸葛亮与奉节的渊源以及他对“奉公守节”品格的诠释诸葛亮与奉节有什么渊源?诸葛亮为什么被人们千秋景仰?这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当代作家梁衡在中动情地写道:“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我想,这就是对一代名相的致敬和对“奉公守节”品格的生动诠释。
公元 211 年随刘备进取巴蜀,公元 223 年永安托孤,诸葛亮一生中两次驻扎永安,也就是今天的奉节,每次驻扎的时间都有三个多月,留下了卓越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旱八阵和水八阵,更留下了“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千秋美名。后人赞颂诸葛亮,说他是“两汉之后无双士,三代以下第一人”。
首先让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走进诸葛亮的人生历程,看一看“奉公守节”的历史内涵:
1.理想主义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贤良典范。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就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唐朝裴度在成都武侯祠的《武侯祠堂碑》中这样评价诸葛亮:“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袁淮在《晋书》中评价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这段文字并非直接出自《晋书》的正文,而是唐代房玄龄等人在《晋书·陈寿传》中引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 的评论。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高度推崇诸葛亮,这段评价被《晋书》转引,成为后世对诸葛亮治国理政的经典概括。)
陈寿评价诸葛亮:“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
《三国志》记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东汉时期的 15 顷——也就是今天的 750 亩。堂堂一国丞相,最大财产仅仅是八百棵桑树,和十五顷田地,令人感叹。他主动向后主刘禅公示自己的财产,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2.少年勤学
诸葛亮十四岁时父母双亡,兄妹五人是叔叔诸葛玄把他们带大的。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诸葛亮目睹了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千里中原白骨遍野,惨不忍睹。战争的残酷无情,生活的惊涛骇浪,磨炼了他的意志。
十七岁,诸葛亮辗转来到隆中结庐居住,他一边“躬耕陇亩”,维持生计,一边刻苦读书,充实自己。他深深感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的紧密联系,深切感受到广大人民厌恶分裂割据、盼望统一安定的迫切愿望。青年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徐庶和崔州平“谓以信然”。隆中十年,挑灯夜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政治、军事、历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加上他长期注意了解和研究社会现实,逐渐坚定和明确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十七岁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以他特有的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掌握全局的伟大气魄,在中国奔腾呼啸的历史长河中,辅佐刘备父子二十七年,在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下进行了许多次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青年立志,他能从时代的需要出发,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点,抛开诸葛亮为维护封建统治并作为那个阶级的一员不讲,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不无启发的。
3.伉俪情深
诸葛亮的夫人名叫黄硕。史书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可是诸葛亮的太太并不漂亮,身高超过一米七,长得又高又壮,可谓是虎背熊腰,皮肤很黑,头发又黄又粗糙,可是才华很好。诸葛亮一生没有外遇,干干净净,夫妻间相敬如宾,人格上没有缺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模范夫妻。
4.传奇一生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是三国历史上关键的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27 岁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彼时刘备已经47 岁,奔走半生仍然没有立足之地,仅为刘表部下,困守新野;这时曹操已经平定天下三分之二,孙权经略东吴已有三代。两年后,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50 岁夺取荆州,54 岁攻占西川,59 岁得到汉中,61 岁称帝。63 岁托孤,说得明明白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5.启示与思考
1939 年,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的《发刊词》中写道:“从前人说:读诸葛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他引用诸葛亮忠诚报国的事迹来高度赞扬抗日军民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清朝乾隆皇帝评价诸葛亮说:“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无我无私,是对诸葛亮忠诚品格的精辟概括。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诸葛亮是忠诚与智慧的化身。缅怀诸葛武侯,我们敬重的是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以忠诚为首要特质的君子人格。
《左传》中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人自古以来看重君子人格,把它看成修身立德的最高标准,并把立德的要求排在了“三不朽”人生事业的第一位。诸葛亮的一生,无疑完美诠释了“三不朽”的丰富内涵,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反复崇拜他的原因。
从思想层面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忠恕之道是儒学思想的精髓。朱熹讲:“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简而言之,忠恕之道提倡的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以及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团体与社会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思维模式。这种思想对于今天重构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依然有着积极的教益和启示。
从实践层面来看,诸葛亮波澜起伏的一生,无疑将忠恕之道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诠释了对于国家的忠诚;永安宫大成殿一句承诺,祖孙三代更是用生命接续践行,感天动地,诠释了对于事业的忠诚;他和妻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爱情佳话,生动诠释了对于家庭的忠诚。
诸葛亮又是怎么做到忠诚的呢?答案就藏在《出师表》中。文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个答案就是“感激”。在我看来,忠诚的背后,其实是感恩之情,是敬畏之心。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之情,常存敬畏之心,他才可能真正做到忠诚,于国如此,于民如此,于人、于家都是如此。
人生天地间,总有一些规则必须坚守,总有一些诺言必须践行。瞻仰诸葛武侯,我们不妨反思反思,对于组织,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和人民,乃至于对于自己的家庭,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到常怀感恩、常存敬畏,并且自觉做到忠诚呢?
和理想主义相对应的,其实是长期主义。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都是人生的大敌;所以诸葛亮提出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主张。
三、重新审视“奉公守节”意蕴的时代启示
神交古人,胸怀天下。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对修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正是对于“奉公守节”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与时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务必”,“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既是对于历史的致敬,也是直面挑战的坚定立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坚定的立场、保持奋进的姿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事业添砖加瓦,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简介:左明武(1970-7-),男,汉族,重庆奉节人,本科,系中共奉节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