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花生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作者

刘华伟

雷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东雷州 524200

引言:花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长过程中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各类病虫害不仅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也可能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品质降低。随着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与气候环境变化,花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也呈现出更多新特点,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因此相关从业人员需要深入研究花生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以保障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

1 花生主要病虫害及影响

花生主要病虫害种类繁多,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有根腐病、叶斑病、花生蚜、蛴螬等。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会导致花生根系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使植株生长衰弱,严重时整株死亡。叶斑病包括黑斑病、褐斑病等,主要危害叶片,形成病斑,降低光合作用面积,导致光合效率下降,进而影响花生的灌浆结实,严重时可能减产 40% 以上[1]。

花生蚜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花生汁液,不仅影响植株生长,也可能传播病毒病,加剧危害程度。蛴螬作为地下害虫,啃食花生的根系和果实,造成花生缺苗断垄,果实品质下降。此类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发生程度存在差异,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2 花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即利用物理方法阻断病虫害,使病虫害发生与传播概率有效降低。物理防治策略具备环保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

花生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其中灯光诱杀的对象主要为金龟子、夜蛾等趋光性害虫。根据《农业害虫灯光诱杀技术规范》(NY/T 3168-2018),推荐使用 365nm 波长LED 光源,以杀灭害虫。而色板诱杀需要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如蚜虫对黄色的趋性相对较强,可设置黄色粘虫板以捕杀蚜虫。性信息素诱杀的对象为特定害虫,需要在类此害虫的雌雄交配过程中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达到干扰害虫交配的效果,以此降低种群数量。

物理防治技术的难点在于提升诱杀效率,需要全面总结各类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再根据特征精准设置诱杀装置参数与布局[2]。与此同时,物理防治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实际应用中也需要与其他防治技术有机结合,以优化防治效果。

针对根腐病,重点防治技术为土壤熏蒸+抗病品种选育,技术难点为抗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针对叶斑病,重点防治技术为精准喷施杀菌剂 + 农业栽培措施,技术难点为不同栽培措施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机制,当密度超过15 万株/公顷时,田间通风透光率可有效降低,相对湿度同步提升,为叶斑病病原菌(如黑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提供高湿环境,病斑扩展速率加快;针对花生蚜,重点防治技术为色板诱杀+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难点为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技术,需在田间构建多样化栖息环境,如种植苜蓿、三叶草等显花植物,为瓢虫、草蛉提供蜜源和产卵场所,提升天敌存活率;针对蛴螬,重点防治技术为组合型防治机制(深耕翻土+性信息素诱杀+生物农药灌根),技术难点为各防治技术协同作用机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优化配置,物理防治中的防虫网与色板可构建空间屏障,减少害虫迁入量,使生物防治天敌的控害效率提升,因害虫密度降低后,天敌与猎物的比例更趋合理。化学防治中低剂量杀虫剂(如噻虫嗪)能抑制害虫解毒酶活性,增强生物防治菌剂(如白僵菌)的附着与侵染能力,两者协同对蛴螬的防效将大幅增加。

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也是花生病虫害不可或缺的防治手段之一,见效较快且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但容易存在农药残留,也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害虫抗药性等问题。采取化学防治手段时需要科学选择农药品种,同时掌握合理的用药时期与剂量。针对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化学防治方法主要为土壤消毒的方法,可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处理相关问题。

针对叶斑病,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以此控制病害发展。而防治花生蚜与蛴螬等害虫时,可根据害虫发生规律与抗药性选择对应杀虫剂,防治过程中需要轮换用药,旨在延缓抗药性。化学防治的难点在于平衡防治效果与环境风险,应重点强化农药使用监管力度,推广绿色防控理念,避免滥用农药[3]。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具有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在花生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天敌、微生物农药等。也可利用瓢虫、草蛉等,此类生物是花生蚜的重要天敌,可通过保护和释放天敌达到控制蚜虫种群数量的效果。

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对蛴螬等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防治的难点在于如何提高生物防治制剂的稳定性和持效性,以及如何在大规模生产中实现有效的应用。此外,生物防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深入研究有益生物与病虫害、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4 综合防治技术

组合型防治机制是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风险。在花生病虫害防治中,组合型防治机制的应用需要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生态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由技术适配性角度出发,可建立“病虫害发生阈值-技术响应模型”防治方案。例如叶斑病病情指数相对不高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农业生态调控,以增施硅肥的方法提升叶片抗性,辅以喷施枯草杆菌制剂等生物防治策略。而当病情指数相对较高时,可启动低剂量化学防治手段,如醚菌酯与生物刺激素复配喷施,同步配合物理防治手法,如高透光性防虫网阻隔传播。多种防治手法有机结合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展现不同防治方法的优势,同时规避其中的不足。但组合型防治机制的难点在于各防治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需要持续探究不同防治技术的优化配置策略。综合防治的组合手段较为丰富,不同的防治方法带来的效果、用药量与成本投入都各不相同,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组合型防治机制在花生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3 结论

综上所述,花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研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技术。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组合型防治机制在花生病虫害防治中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其中组合型防治机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各防治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优化组合型防治方案,可有效提高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保障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相关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显著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技术体系较复杂,基层农户因缺乏系统培训而难以精准掌握操作要点,后续仍待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连志远,李化莲,雷雪霏. 花生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 (5): 190-192.

[2]徐明忠. 山东省花生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J]. 农家参谋, 2024,(32): 25-26+46.

[3]杨雪梅. 新疆温宿县花生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J]. 农业工程技术, 2024, 44 (28):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