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的作用与策略
方志仕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审计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这要求我们务必精准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要义,以充分发挥其在国有企业中的功能价值与实际效用。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的作用与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健全审计制度与流程、优化风险控制举措,以期全方位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层次与实施成效。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作用;策略
引言
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举措,是降低乃至消除审计风险的核心策略,有助于加强管理的透明度与责任感。展望未来,鉴于技术迭代与全球商业环境的日新月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将面临更多新挑战。故而,不断深化研究、创新方法,将是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确保国有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的作用
1.1保障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得以遵守的前提下,国有企业才能持续高效有序运行,为实现传统价值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强化了过程监督,对于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早发现、早整改,扎实推进企业经营稳步发展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对于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在履职中不尽职、不负责甚至失职、渎职、违规违纪等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切实保障其健康成长,行稳致远。
1.2风险防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全局性的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业务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漏往往不会直接暴露,而是传递到其他业务环节,通常情况下,对于其他业务环节产生的风险问题,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虽然会及时反映,但容易就事论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可以收集相关问题和线索,从完善内部控制的维度出发,扩大风险化解的影响力,实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助力国有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另外,内部审计在风险防控工作中具有客观性和主动性。每一项风险防控举措都需要一定的工作投入或者改变一些工作习惯,有的业务部门在风险防控中存在畏难情绪,处理问题、防范风险的主动性不强,而审计的独立性特征使内部审计能更加客观地揭示风险,提出建议,并紧盯审计整改,在推动整改的过程中发挥价值。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的策略
2.1坚持风险导向,强化审计风险防控
在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业务模式及政策导向均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围绕风险导向原则,构建全面、动态的风险防控体系。首先,国有企业应深化对内外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分析行业趋势、政策变动、市场波动及自身运营数据,精准定位潜在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设定风险阈值,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确保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响应。其次,国有企业审计部门需要加强与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跨部门风险防控联动机制,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能够跨部门协同,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国有企业还应注重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培训、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数据分析、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风险防控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高风险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重点审计,揭示并纠正问题,推动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
2.2打造内部审计人才高地
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与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兴审”战略,为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首先,应深化审计人员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通过专业培训、项目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结构,提升其工作能力。同时,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使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其次,审计人员应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历练,掌握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熟练运用智能化审计工具,提升研究型审计能力。建立多元化、高效协作的审计团队,加大相关业务领域的审计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审计实操能力。最后,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搭建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平台,提升审计人员在数字技术、科技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养能力强、业务精、研究深的“多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内部审计的智慧和力量。
2.3建立全流程审计业务体系,确保审计工作全覆盖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全流程审计业务体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切实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各业务流程中,强化审计工作在事前的合规把控作用,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国有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在开展投资前期论证时,由审计部门对项目开展合规性审查,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参加重大决策会议。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同时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二是审计部门要完善业务流程,在年初制定年度审计规划,并具体制定每一个项目的审计计划,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把关,提出合理建议并督促落实。通过上述措施,国有企业可以进一步建立全流程审计业务体系,更好地实现审计工作全覆盖。
2.4法规与合规风险管理
为了有效管理法规与合规风险,加强法规培训和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国有企业首先需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基础的法规和合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公司政策、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培训内容应包括对重要法律概念的解释、合规程序的说明以及违规行为的后果。国有企业应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层级和部门的定制化培训。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关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领导的高级课程,而为前线员工提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合规指导。
2.5强化监督与审计的协同效应
首先,国有企业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督与审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工作协调。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监督部门可以及时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信息反馈给审计部门,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资产管理动态。同时,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应及时与监督部门沟通,以便于监督部门能够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其次,国有企业可以定期组织联合检查或专项审计活动,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监督与审计工作能够同时进行。联合检查不仅能够减少管理中的重复工作,还能使得监督与审计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更为全面的检查机制。同时,通过定期的联合检查,国有企业能够及时发现、整改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此外,为确保监督与审计的协同效应能长期有效,国有企业还需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鼓励监督与审计部门之间的积极合作,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协作与沟通,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结束语
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不仅是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良医”,也是“治未病”的专家,其需要前置审计,尽可能帮助企业将各类风险控制至可以防范的程度,提高风险管理控制的主动性。因此,未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时将内部审计延展成增值型审计,积极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稳定建设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梅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促进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4(21):49-52.
[2]卢梅双.关于风险管理中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几点思考[J].福建建设科技,2024(04):135-136.
[3]许宁.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在企业法律合规中的作用与发展[J].中国市场,2024(20):146-149.
[4]路岩.内部审计在提升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策略[J].财会学习,2024(19):119-121.
[5]赵峰枫.新形势下探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8(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