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尚文静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七幼儿园 718199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大班幼儿处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阶段与“以系统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小学阶段的交汇点,其生理、心理、行为习惯正经历显著变化——既需要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课堂规则,也需要具备基本的任务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更需要克服“入学焦虑”等情绪问题。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偏差:部分幼儿园将衔接等同于“知识提前灌输”,通过拼音、算术等课程替代游戏活动;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幼儿的“学业准备”,忽视生活自理、情绪调节等能力培养;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未形成“衔接友好”的入学适应机制。基于此,深入剖析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现实问题,构建科学的衔接路径,对保障幼儿教育的连续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

(一)“小学化”倾向严重,背离衔接本质

部分幼儿园将“幼小衔接”等同于“知识提前教授”,在大班阶段开设拼音、算术、识字等课程,甚至采用“课堂讲授”“作业练习”的小学化教学模式,替代了游戏、探索等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活动。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严禁小学化”的要求,更会导致幼儿产生“学习疲劳”——提前学会知识的幼儿入学后可能因“重复学习”失去专注力,未学会的幼儿则可能因“跟不上”产生挫败感,反而破坏了学习兴趣与信心。

(二)准备维度失衡,重“学业”轻“能力”

家长与幼儿园的“功利化”心态,导致衔接准备聚焦单一维度:一方面,过度关注“学习准备”中的“知识储备”(如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忽视“专注力”“学习兴趣”等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忽视“生活准备”与“社会准备”,如部分大班幼儿仍需家长喂饭、整理书包,或不会与同伴沟通,入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的自主管理与集体生活。这种“重学业、轻能力”的失衡,使得幼儿虽具备一定知识,却缺乏“适应小学”的综合素养。

(三)家园校协同不足,衔接缺乏合力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联动,但当前三方沟通存在明显断层:一是“园校脱节”,小学与幼儿园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小学不了解幼儿的衔接准备情况,幼儿园也不清楚小学的入学要求,导致衔接内容与小学需求错位;二是“家园认知不一致”,部分家长认为“衔接就是报补习班”,与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科学衔接理念冲突,幼儿园缺乏对家长的有效指导,难以形成教育共识;三是“小学入学适应不足”,部分小学未设置“过渡适应期”,开学即采用严格的课堂规则与学业要求,未给幼儿留出适应空间。

二、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优化路径

(一)幼儿园:坚守“游戏化”核心,推进科学准备

幼儿园需回归衔接本质,以“游戏”为载体,实现四大准备维度的均衡推进:一是“去小学化”,取消拼音、算术等课程,通过“主题游戏”渗透衔接能力——如“超市小当家”游戏(渗透数学计数、社会交往)、“绘本剧场”游戏(渗透前读写、语言表达);二是“分层准备”,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衔接计划(如对专注力较弱的幼儿增加“拼图”“串珠”等精细动作游戏,对交往内向的幼儿设计“小组分享”活动);三是“园校互动”,主动与对口小学建立合作,组织大班幼儿“小学一日体验”(参观教室、体验课间操、旁听短课时),邀请小学教师来园开展“衔接指导”,让衔接内容更贴合小学需求。

(二)家庭:转变认知,聚焦“能力培养”

家长是衔接的重要参与者,需从“功利化”转向“科学化”:一是“调整认知”,理解“衔接不是提前学知识”,而是培养“自主、独立、自信”的综合能力,避免盲目报补习班;二是“生活能力培养”,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衣、整理书包、规划睡前准备),通过“家庭小任务”(如负责摆碗筷、记录家庭购物清单)提升自主管理能力;三是“心理疏导”,避免用“上小学就要受苦了”“学不好会被批评”等话语增加幼儿焦虑,而是通过“一起准备小学用品”“分享小学趣事”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期待。

(三)小学:构建“衔接友好”的入学适应机制

小学需主动“降低衔接坡度”,为幼儿提供适应空间:一是“设置过渡适应期”,开学前2-3 周采用“弹性作息”(如缩短课堂时长至30 分钟、增加课间休息)、“游戏化教学”(如用故事、动画导入知识),逐步让幼儿适应小学节奏;二是“差异化指导”,入学后通过“观察记录”(如幼儿的课堂表现、交往情况),对适应困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如帮助整理书包、引导与同伴交往);三是“家园校协同”,通过“新生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小学的衔接要求与适应策略,定期与幼儿园沟通幼儿的发展情况,形成“幼儿园-小学-家庭”的闭环衔接。

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并非“单向的准备”,而是“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培养幼儿适应小学的“综合素养”,而非提前灌输知识。当前实践中需破除“小学化”误区,平衡四大准备维度,通过幼儿园的“游戏化准备”、家庭的“能力培养”、小学的“友好适应”,形成衔接合力。

未来,幼小衔接的推进还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如建立“园校对口衔接”的常态化机制、加强对家长的衔接指导服务、将“科学衔接”纳入幼儿园与小学的评估体系,真正让大班幼儿在“轻松、自信”的状态下,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