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控中心多电站远程监控的流程标准化与效率提升研究
熊涛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宁夏集控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0
引言
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水、风、光等分布式电站集群快速扩张,传统单站运维模式难以满足规模化管控需求。集控中心凭借远程集中监控优势,逐步成为能源管理的核心枢纽。然而,电站设备异构性、运维流程差异性及数据孤岛问题严重制约监控效率。在此背景下,推动多电站监控流程标准化成为破解效率瓶颈、实现精益管理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旨在构建普适性流程标准框架,探索多维度效率优化机制,为行业升级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多电站远程监控流程的现存挑战与标准化需求
当前集控中心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规模化监控需求与碎片化流程体系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设备层异构性表现为不同厂商控制系统采用私有通信协议与数据编码规则,导致跨电站数据集成需经历复杂的协议转换与语义解析过程,不仅增加系统延迟,更引发关键状态信息丢失风险。管理层碎片化则反映在运维规程的属地化差异:同类操作在不同电站存在审批层级冗余、指令格式不统一、执行反馈机制割裂等现象,显著降低跨站点协同效率。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决策逻辑的离散性——告警响应阈值设定依赖历史经验而非统一量化标准,故障诊断过程缺乏规范化分析流程,致使处置效果受限于个体能力差异。这种系统性缺陷不仅造成响应延时与误判率上升,更阻碍了监控知识资产的沉淀复用。流程标准化的迫切性由此凸显:需构建覆盖技术接口、操作行为、分析模型的三维统一框架,通过定义机器可解析的数据交换规范、编制全场景覆盖的操作规程手册、建立基于风险矩阵的决策树模型,实现从数据获取到指令执行的全链路可控。
二、流程标准化框架的核心构成要素
标准化框架需遵循纵向分层解耦、横向模块集成的设计哲学。在数据治理层,重点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制定《电站数据字典》强制统一测点命名规则、量纲体系及质量标识规范,设计轻量化数据中间件实现Modbus、IEC104 等协议的透明转换,确保原始数据流具备跨平台可解析性。操作控制层则聚焦行为规范化:基于FMEA 梳理典型监控场景,编制标准化作业程序,明确规定设备巡检路径、调度指令格式、故障处理步骤及双人复核机制,并通过操作票电子化系统固化执行轨迹。关键突破在于决策智能层的构建:建立事件驱动的分析引擎,将专家经验转化为包含 300+ 判定规则的诊断知识图谱,规定不同等级告警的关联分析路径与处置时限要求,例如电压骤降事件需自动关联同期机组励磁状态与电网波动数据。三层架构通过元模型映射机制实现动态耦合——操作层调用数据层提供的实时状态快照,决策层依据操作日志优化诊断规则,形成闭环优化生态。
三、效率提升的多维路径与协同机制
标准化对运行效率的赋能体现为三大价值维度:在时间压缩维度,通过消除非增值环节实现响应提速。典型如重构告警处理流程:原始分散式处理需经历“本地确认-逐级上报-跨部门会商”等8 个环节,标准化后简化为“智能过滤-自动定级-预案触发”三级响应,使决策周期缩短 60% 以上。在资源优化维度,依托标准化的电站健康度评价模型,构建动态任务调度算法:当某电站气象预警触发高风险状态时,自动提升其在监控资源池中的优先级权重,实现人力资源与风险等级的精准匹配。在知识转化维度,标准化将隐性经验显性化:通过解构专家诊断逻辑形成的故障模式库,经机器学习训练后可自动识别复合故障特征,使新员工处置准确率提升至专家水平的 85‰ 。需警惕的是,效率提升易陷入静态优化陷阱,故需建立双环学习机制:内环通过 KPI 仪表盘监控标准化执行偏差,外环联动设备改造进展更新标准参数阈值,使效率优化成为伴随系统演进的永续过程。
四、技术赋能在标准化与效率融合中的关键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标准化落地提供了颠覆性工具链。数据融合领域,云原生架构的智能中台发挥核心枢纽作用:采用微服务化设计封装电站异构系统,提供统一 API 网关实现数据“一次接入、全域共享”,大幅降低系统集成复杂度。在行为监管层面,多模态感知技术创造全新监控范式:结合UWB 定位系统追踪人员动线,利用CV 算法识别屏幕操作序列,对偏离SOP 的行为实时生成纠正指令,使人为失误率下降 70% 以上。智能决策领域,因果推断引擎成为效率突破点:基于标准化知识库构建贝叶斯诊断网络,可解析多源告警的隐含因果链,输出根因定位建议。需着重强调的是技术应用的双向约束原则: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依赖标准化清洗的数据样本,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执行边界必须严格限定于预审批准的操作指令集。理想状态是形成“标准-技术”共生体:数字孪生平台映射物理电站运行规则,区块链存证关键操作确保标准执行不可篡改,最终实现标准化流程的自我进化与技术工具的适应性迭代。
五、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流程标准化本质是生产关系重构,必然遭遇技术适配与组织变革的双重阻力。技术层面,遗产系统兼容性是首要障碍:运行超15 年的老旧电站控制系统往往缺失开放接口,强行改造可能引发运行风险。创新解决方案是开发虚拟化适配层——在保留原有控制逻辑前提下,通过反向解析通信报文生成标准化数据代理,逐步实现平滑过渡。组织层面,文化认知冲突更为棘手:传统“电站自治”观念使运维团队抵触集中管控,标准统一化被误解为权力上收。破局关键在于设计参与式治理机制:成立由集控专家与电站骨干组成的标准委员会,采用德尔菲法多轮磋商确定核心条款,在保障基础框架统一性的前提下允许电站保留 10% 的个性化操作规则。风险控制方面,需建立分层验证体系: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在仿真环境中进行百万级工况测试,验证新标准在电网频率振荡、多机组连锁故障等极端场景下的有效性;设立三个月过渡期采用新旧标准并行输出,通过决策一致性比对校准规则缺陷。最终目标是达成标准化刚性约束与现场灵活性的动态平衡。
结论
集控中心多电站远程监控的流程标准化是破解规模化管控瓶颈的核心路径。本研究证实:通过构建覆盖数据治理、操作控制与决策智能的三层标准化框架,可系统性消除设备异构性与管理碎片化引发的效率损耗;依托智能中台、多模态感知及因果推断引擎等技术赋能,实现响应速度、资源配置与知识复用效率的协同跃升;实施过程中需采用虚拟化适配层解决遗产系统兼容问题,设计参与式治理机制化解组织阻力,最终达成标准刚性约束与场景灵活性的动态平衡。该体系为能源集团集约化监控提供可扩展的方法论支撑,未来可深化边缘智能与标准体系的融合研究,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弹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宋维,田晓芳,张宝菊.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改进设计[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27(04):57-59.
[2]宋野,王德权,付闯闯,等.基于车间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8,(07):86-88.
[3]沈浮.集中监控变电站遥控校验流程的研究与应用[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16(11)[201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