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黄卓
身份证号码:430481197902140021
引言
档案作为基层单位履职的原始记录,是开展工作、追溯历史、服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基层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关乎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对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当前部分基层单位对档案管理重视不足,存在管理随意、标准不一、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档案资源流失或利用不畅,亟待通过规范化建设解决。
一、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与执行不到位
部分基层单位未建立系统档案管理制度,仅依靠零散规定开展工作,对档案收集范围、保管期限、移交流程等关键环节缺乏明确规范。部分制度照搬上级条款,未结合业务特点细化操作要求,可操作性不强。责任落实机制缺失,未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易引发推诿扯皮。执行监督缺位,制度发布后缺乏跟踪检查,随意简化流程、违规操作等现象普遍,制度形同虚设。
1.2 档案收集整理流程不规范与标准缺失
收集环节存在遗漏,仅重视正式文件归档,对会议记录、工作台账、电子文件等收集不全,导致档案内容不完整。整理过程中文件分类混乱、编号随意,未按要求装订、编目,影响后续查找利用。不同科室整理标准不一,格式、载体、标签样式各异,破坏管理统一性。归档时间不固定,文件长期滞留个人手中,易造成丢失或损坏。鉴定销毁环节操作不严谨,未按规定开展价值鉴定,到期档案未及时销毁或随意处置,存在安全隐患。
1.3 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与安全保障不足
多数基层单位仍以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仅作辅助,未实现数字化全程管理,检索效率低下。信息化基础设施滞后,未配备专业管理软件和存储设备,电子文件分散存储于个人电脑,易造成数据丢失。部分单位档案数字化质量不高,扫描件清晰度不足、元数据缺失,无法完全替代纸质档案。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电子档案未加密存储,缺乏访问权限控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二、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与责任机制
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销毁等全流程要求,细化不同类型档案管理规范。要求建立专门档案室,为集中管理提供硬件保障。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档案管理员、科室兼职档案员、部门负责人职责,形成责任链条。成立档案工作小组统筹协调档案工作,兼职档案员负责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上架、移交、保管、利用、销毁及电子档案存储保管与利用等具体工作。将档案管理纳入年度考核并与评优评先挂钩,强化执行动力。定期修订制度,根据上级政策调整和业务变化更新内容,确保适用性和时效性。通过专题学习、案例讲解等提升全员制度意识,保障规定落实。
2.2 优化档案收集整理与利用服务流程
明确各科室归档范围和时间节点,实行定期移交制度,确保应归尽归。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基层单位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并执行,为档案价值鉴定和分类管理提供标准。统一整理标准,制定分类大纲、编号规则、著录规范,推广标准化装订和标签样式,提升整理一致性。简化利用手续,建立便捷查阅流程,明确查阅需填报申请,按管理层级审批后由专(兼)职档案员承办,确保利用可追溯。对高频利用档案编制检索工具,提高查询效率。开展档案编研,编制大事记、基础数据汇编等二次成果,提升利用价值。建立与上级单位、档案馆的档案交接机制,明确流程和要求,确保移交规范。对档案库存、新增、销毁、移交、利用等情况统计造册,建立台账并按规定报送年度情况统计表,保障数据真实连续。
2.3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技术应用
制定数字化实施方案,按轻重缓急分阶段开展档案数字化扫描,优先完成高频利用和永久保存档案的数字化。配备专业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归档、自动著录、全文检索等功能,提升管理效率。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集中存储、共享利用和远程访问,打破信息孤岛。加强技术适配,确保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系统对接,实现文件生成、流转、归档一体化管理。规范电子档案著录,完整记录文件形成背景、流转过程等元数据,保障其真实性和可用性。
三、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强化组织领导与管理责任落实
成立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将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档案员,保障必要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确保专人专岗。将档案管理纳入单位整体规划,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避免 “重业务轻档案”。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档案部门与业务科室沟通协作,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库房建设、设备购置、数字化加工等资金需求。
3.2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培养
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档案法律法规、业务标准、信息化技术等,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一次。鼓励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学习、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审,提升专业素养。建立交流机制,组织到先进单位考察,借鉴管理经验。开展岗位练兵,通过技能竞赛、案例研讨提升实操能力。加强信息化技能培训,重点提升数字化加工、系统操作、数据安全等能力,适应信息化管理需求。
3.3 建立监督考核与长效改进机制
制定考核细则,从制度执行、档案质量、安全管理等维度设置指标,实行量化评分。每季度由领导小组组织一次档案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跟踪落实情况。适时邀请上级档案部门或专业机构进行外部评估,客观评价规范化建设成效。建立长效改进机制,定期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优化管理措施,形成 “制定 -执行 - 检查 - 改进” 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当前面临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信息化滞后等问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与责任机制、优化业务流程、推进信息化建设,结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能力培养、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等措施,可有效提升规范化水平。实践中需注重制度与实际结合,持续优化管理措施,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价值,为基层单位履职提供支撑,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少敏。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基层行政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策略探究 [J]. 兰台内外,2025,(17):72-74.
[2] 陈思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优化策略 [J]. 参花,2025,(07):159-161.
[3] 邬玲。新形势下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办公室业务,2024,(1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