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段立春
白城中心医院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引言
肺癌诊断中,获取精准病理结果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前提。支气管镜凭借可直接探查气道、微创获取标本的优势,成为肺癌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临床实践中,其操作安全性与诊断准确性需依托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保障。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护理流程不规范、风险防控不足等问题,影响诊断效果与患者体验。
一、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提高肺癌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肺癌早期症状隐匿,传统影像学检查易漏诊微小病变。支气管镜可经气道直接抵达肺段及亚段支气管,清晰观察黏膜充血、结节、溃疡等早期病变形态。对于影像学难以识别的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灶,支气管镜能通过直观观察定位病变位置,为活检提供精准导向。其微创特性可反复操作,便于对高危人群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变进展,从而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比例,为尽早干预争取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1.2 为病理分型与分期提供精准依据
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依赖明确的病理分型与分期结果。支气管镜通过获取病变组织标本,可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细胞类型,如鳞状细胞癌、腺癌等。同时,结合镜下观察的病变范围、浸润深度等信息,能辅助判断肿瘤分期。相较于影像学检查的间接推断,支气管镜提供的病理证据更为直接可靠,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避免因诊断模糊导致的治疗偏差。
1.3 助力评估气道侵犯范围与手术可行性
手术切除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式,术前需明确气道侵犯情况以评估手术可行性。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肿瘤对气管、支气管的侵犯部位、范围及阻塞程度,判断气道狭窄程度和管腔受累情况。对于靠近大气道的肿瘤,能明确其与周围血管、软骨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通过支气管镜评估,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降低手术风险,同时为无法手术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优化治疗策略。
二、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2.1 镜下直视活检与组织标本获取
镜下直视活检是支气管镜诊断肺癌的基础方式。操作时,医生通过支气管镜前端的摄像头观察病变位置,待明确病变范围后,经活检通道插入活检钳,在病变典型部位钳取小块组织标本。为提高诊断准确性,通常在病变不同区域多点取材,避免因标本局限导致漏诊。获取的组织标本经固定、切片后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该方式适用于气道内可见的表浅病变,操作相对简便,能为多数中央型肺癌提供明确诊断依据。
2.2 刷检与灌洗细胞学检查辅助诊断
对于支气管镜直视下难以明确的微小病变或弥漫性病变,刷检与灌洗细胞学检查可作为有效补充。刷检时将细胞刷经活检通道送至病变区域,通过反复刷擦获取脱落细胞;灌洗则是向病变所在支气管段注入生理盐水后回抽,收集灌洗液中的细胞成分。两种方法获取的细胞标本经离心、涂片、染色后进行细胞学分析,可发现早期或微小病变的细胞异常。该方式操作创伤更小,能在活检阴性时进一步提供诊断线索,提高整体诊断阳性率。
2.3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应用
针对位于肺外周或纵隔区域的病变,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可突破传统支气管镜的局限。该技术将超声探头整合于支气管镜前端,能通过超声成像明确病变与周围血管、气道的关系,精准定位病变位置。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穿刺针经活检通道刺入病变组织,获取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其可避开重要血管结构,减少出血风险,适用于外周型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显著扩展了支气管镜的诊断范围。
三、支气管镜诊断肺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3.1 术前评估与患者准备及心理干预
术前护理需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包括详细询问既往肺部疾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特别关注有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通过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完善心肺功能评估,精准判断患者对操作的耐受能力。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必要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标志物及胸部影像学检查,严格排查操作禁忌证。术前明确告知患者禁食禁水的具体时间及原因,通常要求术前 6 小时禁食、4 小时禁水,避免术中呕吐误吸。详细讲解操作流程、所需时间及配合要点,如呼吸控制方法、避免剧烈咳嗽的技巧。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恐惧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通过一对一沟通解释操作的微创特性、安全性及临床必要性,结合同类患者的顺利康复案例缓解紧张心理,引导患者表达顾虑并耐心解答,争取患者主动配合,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3.2 术中操作配合与生命体征监测
术中护理需密切配合医生操作,根据患者体型及操作需求协助采取舒适的仰卧位或半坐卧位,颈部适当放松以保证气道通畅,确保支气管镜顺利插入。提前建立静脉通路并固定稳妥,备好肾上腺素、止血药、吸氧设备等抢救药品及器械,检查监护仪各项参数设置是否正常,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喉头痉挛等突发情况。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每 3-5 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口唇颜色、呼吸深度及节律变化,及时发现缺氧、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异常征象。若患者出现剧烈咳嗽、躁动、呛咳等情况,立即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如调整麻醉深度或暂停操作,确保操作在安全状态下有序进行。同时,准确传递活检钳、细胞刷等器械,记录操作过程中的病变位置、取材次数等关键信息,为术后护理及诊断报告整理提供详细参考。
3.3 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康复指导
术后护理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并促进患者恢复。术后将患者安置于舒适体位,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观察有无咯血、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警惕出血、气胸、感染等并发症。指导患者术后短期内避免剧烈咳嗽,减少活动量,预防咯血加重。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咽喉不适等正常反应及应对方法,如温凉流质饮食、避免用力清嗓。明确术后复查时间及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确保术后恢复顺利,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四、结论
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中具有提高早期检出率、提供精准病理依据、评估手术可行性的重要价值,其镜下活检、刷检灌洗及超声引导穿刺等应用方式可满足不同病变类型的诊断需求。围手术期护理通过术前评估准备、术中配合监测、术后并发症预防等措施,能有效保障操作安全与诊断效果。规范支气管镜应用流程与护理要点,可提升肺癌诊断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为患者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具有重要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慧,崔函,刘璐,等.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25,20(13):76-78.
[2]肖珂瑶,刘卫庭,石芷男,等.新型支气管镜活检方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37(01):72-78.
[3]陈先凤,袁占渝,李德能,等.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联合免疫组化确诊肺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J].甘肃医药,2024,43(10):890-89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