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质文化传播视角下地勘单位宣传方向创新研究

作者

王佳楠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050200

引言

地勘单位作为地质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资源勘探、灾害防治、地质调查等重要职责,其发展历程中积淀的 “三光荣” 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实践经验,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质文化。然而,受行业特性影响,地质文化长期处于 “圈内热、圈外冷” 的状态,公众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多停留在 “野外作业、艰苦危险” 的表层印象,对其在国家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价值缺乏深入了解。

当前,地勘单位宣传多采用传统模式,传播效果有限。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年轻一代对刻板化宣传的接受度持续下降,地质文化面临传播断层风险。因此,从地质文化传播视角创新地勘单位宣传方向,既是传承行业精神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地勘单位社会影响力的现实路径。

一、地勘单位宣传现状及问题

(一)内容同质化,缺乏文化深度

宣传内容多聚焦业务成果,对地质文化的核心内涵挖掘不足。报道野外工作时仅描述 “克服恶劣环境完成任务”,未阐释背后 “以苦为乐” 的精神追求;介绍技术创新时只罗列数据,忽视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探索过程。内容呈现 “成果堆砌” 特征,缺乏与公众生活、国家战略的关联,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某省地勘局近三年的宣传报道中,业务新闻占比达 75% ,文化类内容仅占 10% ,且多为表彰先进人物的程式化文章。

(二)渠道单一化,传播覆盖面窄

过度依赖自有渠道,与大众媒体、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不足。官网更新频率低,内容以公文式通知为主;公众号阅读量多在数百人次,且读者多为行业内人员;电视、短视频平台等大众传播渠道的利用率极低,某国家级地勘单位在抖音平台的官方账号粉丝不足 1 万,单条视频平均播放量仅 3000 余次。

(三)形式刻板化,吸引力不足

宣传形式以文字报道为主,图片、视频多为工作场景纪实,缺乏创意设计。科普内容多为 “地质术语 + 专业数据” 的学术化表达,未转化为公众易懂的语言;典型人物宣传采用 “高大全” 叙事,事迹真实但感染力弱。某地质博物馆的线上展览,仅将实物展品的文字说明搬至网页,未运用 3D 建模、互动问答等技术,访客停留时间平均不足 1 分钟。

(四)主体孤立化,协同效应缺失

宣传工作多由地勘单位办公室或宣传部门独立完成,未形成 “全员参与、社会联动” 的格局。地质科研人员、一线勘探队员的传播潜力未被激活,缺乏 “地质人讲地质事” 的鲜活内容;与教育机构、文旅部门、科普平台的合作较少,未能借助外部资源扩大传播半径。

二、地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宣传方向创新策略

(一)内容挖掘:构建 “三层内容体系”

1. 精神内核层:讲好地质精神故事

以 “三光荣” 精神为核心,挖掘典型人物的情感故事。记录老地质队员 “一把地质锤、一双解放鞋” 走遍山川的勘探经历,用日记、口述等形式展现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的初心;跟踪年轻队员在青藏高原开展科考的日常,通过 “90后地质人的野外 vlog” 呈现传承与创新。某地勘单位制作的《地质人的传家宝》系列短视频,通过老队员讲述罗盘、放大镜背后的故事,单条播放量突破 50 万次。

2. 科学价值层:解读地质工作的社会意义

将业务成果与公众生活、国家战略关联,用通俗语言阐释价值。报道锂矿勘探成果时,说明 “这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原材料供应”;介绍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时,演示 “如何通过监测数据提前 72 小时预警滑坡”。某地质调查院推出的 “地质与生活” 专栏,用 “为什么矿泉水更健康”“地震预警系统如何保护我们” 等话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民生科普,阅读量提升 3 倍。

3. 实践体验层:展现地质工作的独特魅力

开发 “地质探秘” 内容,满足公众好奇心。拍摄 “野外勘探一天” 纪实视频,展示 “如何用地质锤判断岩石类型”“帐篷里的晚餐如何解决”;直播 “化石发掘现场”,邀请专家实时讲解发现过程。某自然博物馆与地勘单位合作的 “跟着地

质队找化石” 直播,观看人数超 200 万,带动相关科普书籍销量增长 150‰

(二)渠道融合:打造 “立体传播矩阵”

1. 强化自有渠道 “内容升级”

将官网、公众号从 “信息发布台” 转型为 “文化展示窗”:官网增设 “地质文化” 专题,用时间轴呈现行业发展历程;公众号推出 “每周一个地质冷知识”“地质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等固定栏目,增强互动性。某省地勘局公众号通过改版,粉丝量半年内增长 2 万,留言互动率提升 40‰ 。

2. 借力大众媒体 “破圈传播”

与央视科教频道、地方纪录片团队合作,制作地质题材纪录片;在报纸、电视台开设 “地质科普” 专栏,邀请地质专家担任嘉宾。某地质专家参与录制的《开讲啦》一期节目,相关话题微博阅读量达 8000 万,让 “地质工作者” 成为热搜词。

3. 深耕新媒体 “场景化传播”

在抖音、B 站、小红书等平台打造差异化内容:抖音侧重 “短平快” 的地质小实验;B 站推出 “地质考研学长分享”“野外工作 vlog” 系列;小红书发布“地质旅行攻略”。某年轻地质队员的抖音账号 “锤子敲地球”,用幽默语言讲解岩石知识,粉丝量达 50 万,成为现象级地质科普账号。

(三)形式创新:增强 “沉浸式体验”

1. 视觉化呈现专业内容

将地质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如用 3D 模型展示矿产分布,用动画演示地震形成原理;设计 “地质元素表情包”“岩石手账贴纸” 等文创产品。某地勘单位开发的 “岩石家族” 表情包,上线一周下载量超 10 万次。

2. 互动化设计参与场景

开发 H5 互动游戏 “地质勘探小能手”,用户通过模拟 “识别矿物、绘制地质图” 闯关;组织 “线上地质知识竞赛”,设置 VR 地质公园云游览奖励;在短视频平台发起 “# 我的地质记忆 #” 话题挑战。某话题挑战吸引超 10 万网友参与,产出 UGC 内容 3 万条。

3. 场景化打造线下活动

举办 “地质文化开放日”,邀请公众参观岩心库、地质实验室;组织 “小小地质家” 研学活动;在地质公园设置 “地勘单位成果展”。某地勘单位的开放日活动,单场接待公众 5000 人次,相关报道登上地方新闻头条。

三、案例借鉴:某地勘单位的宣传创新实践

某省级地勘院 2023 年启动 “地质文化传播工程”,通过三方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内容上,制作《老地质人的工具箱》系列纪录片,用罗盘、放大镜等工具串联起 60 年勘探史,在省级电视台播出后收视率居科教类节目榜首;二是渠道上,在抖音开设 “地质锤敲开地球密码” 账号,由 90 后队员演示野外工作技巧,1 年积累粉丝 30 万;三是形式上,与科技馆合作打造 “穿越地质年代”VR 展厅,体验量超 10 万人次。通过创新,该单位百度搜索指数提升 300% ,社会捐赠科研设备价值达 500 万元。

四、结语

地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地勘单位宣传创新,本质是将 “行业语言” 转化为“大众话语”、将 “专业价值” 转化为 “社会共识” 的过程。通过内容上挖掘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渠道上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式上打造沉浸式体验,可让地质文化从 “深闺” 走向 “大众”。未来,地勘单位需持续跟踪传播规律变化,将宣传创新融入日常工作,让 “三光荣” 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慧婷. 宣传思想工作在地勘单位改革中的重要性及其实践路径[J]. 地质与勘探,2024(4): 123-128.

[2]熊娟. 新时期地勘单位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实践与路径探索——以湖南省地调所宣传思想工作为例[J]. 地质文化论坛,2025(1): 45-50

[3]李明. 地勘单位宣传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与升级[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23(6): 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