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耦合作用下露天煤矿边坡长期稳定性评价方法
王丹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抚顺 113122;露天煤矿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露天煤矿边坡的长期稳定性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和深度的增加,边坡所处的环境条件愈加复杂,多场耦合作用的影响逐渐显现。这种耦合作用不仅包括力学场的变化,还涉及温度场、渗流场以及化学场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机制,因此对其稳定性的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研究这一问题,能够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同时对类似工程的设计与维护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1 岩土体性质
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岩土的密度、孔隙率、抗剪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等关键参数。这些性质不仅决定了边坡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行为,还直接影响其抵抗破坏的能力。此外,岩土体的结构特征,如层理、节理和裂隙的发育程度,也会显著改变边坡的应力分布状态。不同类型的岩土材料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机制,例如软弱夹层可能成为潜在滑动面,而坚硬岩层则可能具备更高的整体稳定性。因此,在分析边坡长期稳定性时,必须对岩土体的性质进行详细勘察与测试,以获取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持后续研究。
1.2 岩石的结构
露天煤矿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岩石结构的显著影响。其内部构造特征,如颗粒排列方式、胶结程度以及矿物组成,直接决定了岩石的整体力学性能。同时,岩石中的微观缺陷和不连续面,例如微裂纹、孔洞等,也会显著降低其抗剪和抗压强度。此外,岩石结构的各向异性特性使得其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差异化的力学响应,这种特性对边坡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评估边坡稳定性时,必须充分考虑岩石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对整体性能的作用机制。
1.3 地质构造与岩土性质的联合作用
地质构造与岩土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煤矿边坡稳定性的重要环节。断层、褶皱以及节理等地质构造的存在,不仅改变了岩土体的原始应力状态,还可能形成薄弱带,从而显著降低边坡的整体强度。同时,岩土性质的差异会进一步加剧这些构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例如,软弱岩层在断层带附近更容易发生变形和滑移,而坚硬岩层则可能起到支撑作用。在实际工程中,必须结合地质构造特征与岩土性质的具体表现,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1.4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及其动态变化会显著影响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尤其是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例如,地下水的渗流可能软化岩土体,降低其抗剪强度,从而加剧边坡失稳的风险。此外,水压力的变化可能导致孔隙水压力的升高,进一步削弱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特别是在多雨季节或排水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地下水的积聚会加速边坡的变形和破坏。因此,在评估边坡稳定性时,必须详细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的分布、渗透性以及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特点,为后续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多场耦合作用下露天煤矿边坡长期稳定性评价方法
3.1 数值模拟方法
在边坡工程稳定性评价领域,数值模拟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的工程分析手段,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基于精确的数学建模理论,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通过有限元、离散元等计算技术,能够全面考虑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特征、岩土体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地下水渗流-应力-变形等多场耦合作用机制,实现边坡变形破坏过程的动态可视化。数值模拟不仅可以定量分析边坡在不同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应力场重分布特征和应变累积规律,还能通过强度折减、极限平衡等分析方法,准确识别潜在滑动面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渐进性扩展趋势。通过与现场位移监测、应力测试等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可以不断修正岩土体本构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显著提升数值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此外,该方法支持开展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多方案比选,能够系统评估不同支护措施的加固效果,为制定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边坡治理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3.2 长期稳定性评价模型
长期稳定性模型是一种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预测工具,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学表达和算法设计,模拟边坡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演化规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边坡在时间维度上的渐进性劣化特征,通过引入时效损伤变量和流变力学理论,能够精确刻画岩土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强度衰减规律和变形累积过程。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描述边坡系统的演化行为,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参数反演和模型校正,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模型还集成了多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以及风险概率等,可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边坡的长期稳定性状态。
3 露天煤矿边坡防治措施
2.1 边坡治理措施
在多场耦合作用下,针对露天煤矿边坡的治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应采取合理的支护结构设计,例如使用锚杆、挡土墙或抗滑桩等工程手段,以增强边坡的整体抗滑能力。其次,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分台阶开挖的方式,逐步释放边坡应力,从而减少因卸荷作用引发的失稳风险。此外,还需注重植被恢复与生态防护的结合,通过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来固土护坡,进一步提升边坡的长期稳定性。这些措施的实施需根据具体地质条件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2.2 加强边坡监测
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多种先进的监测设备,包括高精度的边坡雷达,地表位移监测仪、多层次的深层位移监测装置以及灵敏度极高的地下水压力传感器等,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实时获取边坡的各项动态变化数据。这些详实可靠的监测数据不仅能够精确反映边坡当前的稳定性状况和变形趋势,还能通过专业分析为预测潜在的滑坡风险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预警信息。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度应用,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智能化传输和精准化处理,从而显著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建立完善的定期分析评估机制,对监测结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科学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边坡变形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并据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最大限度地确保边坡工程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为工程建设和社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3 完善排水系统
需要综合考虑矿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区域性的降雨分布规律,通过多学科交叉分析,系统性地规划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的疏导网络。在工程措施方面,需要根据边坡形态和水文特征,合理设计截水沟的水平布置和纵向坡度,优化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和材料选择,科学确定集水井的间距和深度等技术参数。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定期检查维护制度,对各类排水设施进行系统性的巡查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淤积堵塞、结构破损或功能退化等问题,确保排水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制定动态排水预案,在雨季来临前组织专项排查,重点做好关键排水节点的清淤疏通和设备检修工作。
结束语
露天煤矿边坡的长期稳定性评价对于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和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边坡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控。加强监测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预警能力,还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缪海宾.露天矿高陡边坡软岩蠕变-大变形试验及本构模型[J].煤矿安全,2022,53(1):94-99
[2]赵杨,李明.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在线监测与分析[J].地矿测绘,2024,7(5):68-70
[3]马富国,马明康.山西某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露天采矿技术,2024,39(03):71-74
[4] 邓焱,郝喆,尹亮亮,等 .露天矿逆层高边坡稳定性及滑坡机理分析[J].采矿技术,2021,21(3):73-76.
[5] 涂金地 .露天金属矿山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1(3):188-189.
[6] 尹超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季德钼矿露天边坡稳定性分析[J].建材世界,2023,44(4):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