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传染病医院同层排水施工工艺及特色施工总结分析

作者

鲍剑飞

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码:341003199601110811

传染病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排水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效果。随着医疗建筑标准的不断提高,传统排水系统在防渗漏、防病菌扩散等方面已难以满足现代传染病医院的严格要求。同层排水技术因其管道不穿越楼板、检修方便等优势,正逐渐成为传染病医院建设的首选方案。本文系统分析了传染病医院同层排水系统的施工工艺要点,重点探讨了材料选择、管道敷设、密封防渗等关键技术环节,并详细阐述了防病菌扩散设计、模块化施工、智能监测等特色施工技术。同时针对施工过程中的降板区渗漏、管道噪音、交叉污染等难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同类医疗建筑的排水系统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1 施工工艺要点

1.1 材料选择

传染病医院同层排水系统的材料选择需满足抗菌、耐腐蚀、密封性强的要求。管材优先选用高密度聚乙烯,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能够有效防止污水渗漏和细菌滋生。管件需配备防干涸存水弯,确保水封深度不低于 50mm ,防止气溶胶通过排水管逆向传播。地漏应采用密封式设计,并配备可拆卸滤网,便于清洁和消毒。阀门和连接件需采用耐腐蚀材质,如不锈钢或特殊工程塑料,确保长期使用不锈蚀、不渗漏。所有材料进场前需进行严格检测,确保符合医疗建筑排水系统的卫生标准。

1.2 管道敷设

管道敷设需结合降板法施工,降板高度控制在 150-300mm ,以便隐藏排水横管并保证足够的排水坡度。主管道坡度不得小于 2% ,支管坡度不小于 1% ,确保污水快速排放,避免滞留。管道固定采用抗震支架,减少水流冲击引起的振动和噪声。管道走向应避免直角转弯,优先采用 45 或弧形弯头,降低堵塞风险。排水立管需独立设置通气系统,防止负压破坏水封。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时,应采用柔性防水套管,并做好密封处理,防止渗漏。施工完成后需进行通球试验和压力测试,确保管道畅通无渗漏。

1.3 密封与防渗

密封性能是传染病医院排水系统的关键。管道连接方式根据材质选择,HDPE 管采用热熔连接。降板区域在管道安装完成后,需整体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并沿墙面上翻 300mm ,形成连续防水层。地漏、洗手盆等排水点周边需加强防水处理,采用止水环或密封胶填充缝隙。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需进行48 小时闭水试验,检查无渗漏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后期装修时,严禁在降板区随意开孔或打钉,避免破坏防水层。定期检查水封状态,确保排水系统长期有效阻隔病菌传播。

2 特色施工技术

2.1 防病菌扩散设计

传染病医院对排水系统的防病菌扩散要求极高,因此在设计中需采取多重防护措施。所有排水点均需设置 U 型存水弯,水封深度严格控制在50mm 以上,确保有效阻隔有害气体和病菌进入室内。地漏采用自闭式密封设计,在非排水状态下自动封闭,防止气溶胶外溢。排水管道系统独立设置通气管,并在通气管末端加装高效过滤装置,进一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对于高风险区域如隔离病房,排水管可采用负压抽吸技术,确保污水快速排出并减少气溶胶产生。所有排水管材优先选用光滑内壁的抗菌材质,减少污物附着,便于冲洗消毒。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检查水封装置的密封性,确保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2.2 模块化施工技术

传染病医院同层排水系统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实现工程提质增效。通过工厂预制标准化管道组件,包括定制化管段、专用连接件和支撑体系,确保构件精度达到毫米级。现场施工依托 BIM 技术指导装配,实现"乐高式"快速拼装,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 40% 以上。降板区域创新采用轻质高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混凝土,既满足结构要求又便于后期检修维护。通过三维管线综合排布技术,提前解决各专业交叉冲突问题,现场安装一次合格率达 98‰ 。该技术显著减少现场作业量,降低施工粉尘和噪音污染,为医院建设创造洁净施工环境,特别适用于需要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医疗建设项目。

2.3 智能监测与维护便捷性

为提升排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可在关键节点加装智能监测装置。管道内安装流量传感器和堵塞报警器,实时监测排水状态,异常情况自动提醒维修。地漏和存水弯处设置电子水封监测器,确保水封液位正常,防止干涸失效。检修口采用隐蔽式设计,设置在墙面或吊顶内,既美观又便于快速检修。管道外壁标注清晰流向和介质类型,避免误接误改。后期维护时,可采用高压冲洗设备定期清理管道,配合消毒液循环冲洗,确保系统卫生安全。智能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功能还可实现集中管理,提高运维效率。

3 施工难点与对策

3.1 降板区渗漏风险控制

降板施工是同层排水的关键环节,但降板区容易出现渗漏问题。由于降板深度通常达到 150-300mm ,混凝土浇筑时若振捣不密实,后期易产生裂缝导致渗水。对策是采用抗渗混凝土,并在浇筑时加强振捣,确保结构密实度。降板区防水层施工前需彻底清理基层,涂刷两遍聚氨酯防水涂料,并在管道根部、地漏周边等关键部位做附加防水层。防水层完成后必须进行48 小时闭水试验,确认无渗漏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施工过程中严禁在降板区随意钻孔或打钉,避免破坏防水层完整性。

3.2 管道噪音与振动控制

传染病医院排水系统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是确保医疗环境舒适性的重要环节。管道内水流冲击和空气波动产生的噪音会干扰患者休息和医护人员工作。针对这一问题,工程中优先选用内壁带有螺旋导流结构的消音管材,其独特设计可有效分散水流,降低排水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分贝值。管道支撑系统采用弹性减震吊架,按照1.2-1.5 米的间距均匀布置,既保证管道稳固又吸收振动能量。在管道穿越建筑结构部位设置专用橡胶隔振套,阻断声桥传播路径。对于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在立管底部设置水力缓冲装置,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来消解下落水流的冲击能量。施工验收阶段需模拟医院满负荷运行工况,进行持续48 小时的通水测试,使用专业声级计检测各区域噪音值,确保系统运行噪音控制在35 分贝以下,完全满足医疗建筑的环境要求。

3.3 交叉污染防控措施

传染病医院排水系统的交叉污染防控是保障医疗安全的核心要求。设计阶段即需建立严格的分区排水原则,将不同污染等级病区的排水系统完全隔离。高风险区域采用独立排水管网,使用红色等醒目颜色标识管道,并在连接处设置物理隔离装置。所有排水点必须配置符合规范的水封装置,安装电子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封液位状态。管道连接工艺采用热熔焊接配合机械密封的双重保障措施,确保接口绝对密封。系统投入使用前需进行专业消毒处理,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管网进行循环冲洗。运维阶段建立定期消毒制度,重点监测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的排水系统安全性,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监控,确保排水系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4 总结

传染病医院同层排水系统作为医疗建筑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的感染控制水平。通过采用抗菌管材、严格密封工艺和模块化施工技术,系统在防渗漏、防病菌扩散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降板区结构优化配合多重防水措施,有效解决了渗漏隐患;消音管材与减震支架的应用,确保了安静的医疗环境;分区排水设计和智能监测系统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施工过程中积累的BIM 技术应用、预制装配式安装等经验,为同类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和新型抗菌材料的持续发展,该系统将在感染防控、运维效率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总体而言,该施工体系不仅满足了传染病医院的特殊需求,也为医疗建筑的排水系统建设树立了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