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息技术赋能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

王卉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西教育集团三水初中 22550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写作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评价方式单一、反馈滞后、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亟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予以改进。多模态反馈作为集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为提升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多模态反馈指导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英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时代的推动下,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英语写作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写作作为语言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对学生词汇积累、语法运用、逻辑思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课堂由于课时安排紧凑,教师精力有限,往往难以对每位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指导,导致反馈滞后,学生写作积极性受挫。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通过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实现了课内外的有机衔接,使写作教学更具系统性与针对性。技术手段贴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表达动机。教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写作布置与交流,利用智能批改工具获取数据支持,通过多媒体讲解系统进行精准讲解,不仅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态,还能根据其能力差异,提供层次分明、内容具体的个别化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增强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与互动性。

二、多模态反馈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多模态反馈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的反馈方式,能够激活多个感官通道,增强信息的可理解性与可记忆性。在语言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单一文字批注的局限,融入教师的语音点评、视频讲解、动态图示等形式,使反馈过程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择反馈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提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感知深度。该方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多模态信息环境中能主动建构知识结构,激发内在认知动力。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不同学生具备不同的智能倾向,多模态反馈正好契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挥个体优势,提升参与度和学习效率。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质量与可理解性对学习成效至关重要,多模态反馈通过丰富的表达方式降低理解难度,有效支持学生在复杂写作任务中构建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所普通中学两个初二平行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实施多模态反馈指导写作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书面批改方式。教学周期为一学期,共计16 周,主要围绕五个主题写作任务展开,包括记叙文、说明文、书信等常见文体。研究方法包括量化与质性结合,具体包括前后写作成绩对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以全面评估多模态反馈的教学效果。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培训掌握录屏工具、语音点评软件及在线平台使用方法,设计具有指导性的反馈内容。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每次作文批改后,根据学生问题类型录制视频讲解、生成语音反馈或结合图文示意进行说明,并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后观看、修改。为便于教学管理,平台设置了反馈阅读记录,教师可监测学生是否查看反馈及修改行为。教学结束后,通过对学生写作前后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问卷和访谈数据,对多模态反馈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

四、多模态反馈对写作教学的积极影响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多模态反馈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第一,有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参与度。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超过 85% 的实验班学生表示更愿意接受语音或视频形式的反馈,认为教师语音讲解更具亲和力,便于理解,增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感,提升了写作动力。相比之下,对照班学生普遍对传统批改方式反应冷淡,缺乏修改积极性。第二,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期末写作成绩来看,实验班在内容完整性、语言多样性、逻辑结构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尤其在句型使用和语法准确性上进步明显。这表明多模态反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技巧掌握,也促使他们在多次修改中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第三,推动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指导的实现。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反馈,如对语法错误多的学生提供语法讲解视频,对逻辑不清的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式图解,从而精准施教。访谈中,多位学生提到多模态反馈使他们更容易理解错误原因,改正更有方向感,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支持。

五、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尽管多模态反馈在写作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加以改进。首先,教师工作负担增加显著,尤其在教学任务重、班级人数多的情况下,制作视频、录音、图解等反馈材料耗时较长,难以持续高效推进。其次,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教师精心制作的反馈材料浏览不充分,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第三,信息技术设施和平台稳定性在某些学校尚不完善,网络问题或设备故障可能影响反馈的及时性和连贯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一是推动教师团队合作,共享反馈资源,例如建立年级组素材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减轻教师个人压力;二是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其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三是完善技术保障,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人员,提升平台运行效率,确保多模态反馈顺利开展。同时,学校应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定期培训增强教师的技术运用能力,提高教学适应性和创新力。

结论

本研究以实证教学为基础,发现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的多模态反馈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显著成效。通过整合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反馈形式,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写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这种多元反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升了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模态的信息感知方式,更直观地理解写作技巧和语言结构,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在多模态反馈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尽管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面临诸如技术设备不足、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影响其在教学中的深入推进。不少学校在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和教师培训方面仍显薄弱,制约了多模态反馈的广泛普及与高效运用。然而,从已有实践效果来看,该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得到教育一线广泛认可。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亟需加强校本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共建共享,鼓励教师立足教学实际进行反思与改进,提升教学设计与技术融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红. 多模态反馈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03): 45-50.

[2] 陈艳.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20(08): 22-27.

[3] 张敏. 多模态教学视域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改革路径[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11):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