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胡正华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拉达小学 616350

教育领域常说“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 支好教师队伍能撑起一所好学校”,这话放在小学教育里格外贴切。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启蒙和性格 的课堂设计、沟通方式甚至言行举止,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实际管理中, 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有热情却没方法;教了五六年的教师熟悉了教学流程,却慢慢没 的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不知道怎么系统地教给年轻人。这些问题不仅让教师们 更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所以,怎么为教师们搭建一条科学、实用的成长路径,成了小学校长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事儿。

一、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精准匹配不同阶段教师发展需求

古人说“因材施教”,其实培养教师也要遵循这个道理。每个教师的教龄、基础、擅长的领域都不一样,要是不管不顾用一套模式去培训,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让教师觉得“学不到有用的东西”,慢慢失去积极性。小学校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校教师的情况摸清楚,按照“青年教师打基础、中年教师提水平、资深教师传经验”的思路,搭建阶梯式培养体系。对青年教师,重点帮他们“站稳讲台”,从教材解读、备课方法到课堂纪律管理、和家长沟通的技巧,一步步教扎实;对中年教师,要引导他们“形成特色”,给他们机会参与课题研究、去其他优秀学校交流,鼓励他们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对资深教师,要让他们“发挥价值”,牵头成立名师工作室、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把积累的经验变成全校能共享的“教学财富”。

例如,有小学针对青年教师施行了“1+1师徒结对”,每个新教师都配了一位教龄8 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当师傅。师傅每周要听新教师2 节课,课后逐句分析教学问题,比如“课堂上学生吵着要发言,怎么引导才不打乱教学节奏”;每个月还会帮新教师打磨1 节“达标课”,从教案修改到课堂互动设计,全程跟着指导。对资深教师,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由 3 位教龄 15 年的特级教师牵头,整理了学校近 10 年的优秀教学案例,每月安排资深教师上“示范课”,让年轻教师跟着学方法,真正做到“老带新、一起进步”。

二、打造问题导向型校本教研,让教研切实服务教学实际

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靠听几节理论课就能实现的,关键得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传统的教研活动,教师去了也只是“参与度低、实效性不足”,根本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小学校长需牵头重塑校本教研机制,以“教学里的问题就是研究的课题”为核心,让教研围绕教师的实际需求转。具体来说,就是形成“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课堂试教—评课改进—再实践”的闭环。这样的教研,才能真正帮教师提升能力。

例如,小学的教师们常说,中高年级在进行课堂小组合作时,总出现“少数人说了算、多数人不说话”的情况,讨论根本没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校长带着大家做了次问题导向的校本教研。第一步,先让教师们一起找原因,最后明确主要是“分工不清楚、时间没把控好、也没合适的评价方式”;第二步,结合让学生当课堂主角的理念,设计了“拆任务、分角色、限时间讨论、互相评价”的五步流程,保证每个人都有事干;第三步,让有经验的教师先试点上课,发现“记录员不知道该记什么重点”,就要马上做一张“讨论记录表”,融入教师巡场指导的环节;第四步,教师们调整方案后在各班进行尝试,学生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不说话的人也变少了。这样一来,不光解决了合作学习的问题,还让教师学会了从课堂里找问题、用优化流程提效,真正做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

三、健全多元化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教师成长内生动力

心理学里有个说法叫“强化理论”,简单说就是“好的行为得到鼓励,才会持续发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要是教师辛辛苦苦钻研教学、参与培训,却得不到认可和支持,时间长了肯定会没动力;要是想参加培训却没人代课、想买教学资料却没经费,再想进步也没条件。小学校长可以从“评价”和“保障”两方面入手,健全多元化激励机制。在评价上,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成果——比如优质课获奖、课题结题、开发的校本课程被推广—都纳入年度考核,和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让教师觉得“努力有回报”;在保障上,给教师留足教研和学习的时间;教师外出培训的交通费、培训费学校全额报销,还会帮着协调代课;学校图书馆定期添教育类书籍、买教学工具,让教师“想学习的时候有资源,想实践的时候有条件”。

例如,有小学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办法》,里面写得很清楚:教师获区级优质课一等奖,年度考核直接“优秀”还奖2000 元教研经费;牵头完成区级课题,绩效涨5%且优先评“区级骨干教师”;校本课被区里推广,额外奖3000 元。资源上,每周三下午留作教师教研时间,不被打扰;图书馆每年添200 多本教育类书,种类全可随时借。去年派6 位教师去市里培训,费用全报还安排代课。2023 年,8 人参赛区级优质课6 人获奖,5 个课题3 个结题,年轻教师主动请教、参与教研的比例多了40%,整个队伍活力大增。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从来不是“组织几次培训、开几次会”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校长长期规划、踏实推进的系统工程。从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精准匹配教师需求,到打造问题导向型教研服务教学实际,再到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每 步都需立足学校实际、倾听教师心声。当教师们觉得“学校在乎我的成长,我的努力能被看见、被认可” 就会把这份积极性带到教学里,用心去教好每一个学生。未来,小学校长还要跟着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优化培养路径,让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实现职业价值的沃土,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祁丽.学校视角下的小学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J].教书育人,2024(08):69-71.

[2] 曹 惠 清 . 小 学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共 同 体 建 设 路 径 [J]. 华 夏 教 师 ,2023(14):43-45.DOI:10.16704/j.cnki.hxjs.2023.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