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唐红丽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 843000

引言: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高中阶段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知识传授任务,更肩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思辨能力与审美情趣重任。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普遍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其引导思考、激发兴趣功效。探究立足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实操性参考。

一、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普遍呈现随意性强、系统性不足现象,许多教师习惯性沿用固定模式,未能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课堂中常见空泛提问,如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等宽泛问题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层次性与挑战性无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部分教师提问对象选择随意,习惯性点名成绩优异学生回答,致使班级大部分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参与度低下,问题设置与教学目标脱节现象亦相当普遍,教师提问更多流于形式未能紧扣文本核心内容与关键能力培养要点,造成提问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教师提问后未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时间甚至自问自答,使提问沦为走过场环节,无法真正发挥促进思维发展功能。

更为严重问题在于不少教师提问缺乏预设性与前瞻性,未提前考虑可能出现回答情况及应对措施导致课堂互动效果不佳,当学生给出预期外回答时教师往往表现出措手不及状态,或简单否定或草草收场,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错失培养思维能力良机。提问评价机制缺位使得互动流于表面,教师对学生回答常常流于不错可以等简单评价,未能给予具体指导与深入点拨使提问活动价值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消极应对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减少,教学活力缺失严重影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二、精准设计问题层次,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精准设计问题层次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核心环节,需构建清晰思维阶梯引领学生从文本表层理解逐步深入内涵探究,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构筑多维度问题体系,包含知识理解、结构分析等层面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思维引导路径。问题设计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抓住文本基本要素再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在联系,继而探究创作背景与作者思想,最终实现与现实生活联系促进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此类问题设计不仅符合文本解读规律,更契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思考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高质量问题设计还应注重开放性与启发性避免简单封闭式提问,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空间鼓励其从个人视角出发,形成独特见解与批判精神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

以必修下册鲁迅《祝福》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如下问题序列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先围绕祥林嫂形象“提问祥林嫂外貌描写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她经历了哪些遭遇?”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与命运轨迹。转向环境分析“鲁镇过年氛围与祥林嫂命运形成怎样对比?此种对比产生何种艺术效果?”帮助学生体会鲁迅笔下强烈讽刺意味。继而深入主题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隐藏哪些社会因素?鲁四老爷、卫老婆等人物态度变化反映何种世态炎凉?”促使学生思考封建礼教对人性扭曲。联系作者创作意图“鲁迅为何选择以'我'作为叙述视角?这一视角选择有何深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分子复杂心理,最后升华思考“若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其命运会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女性地位变迁与人文关怀。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问题设置,学生能够实现从文本解读到思想感悟再到价值思考全面提升,切实体会文学作品现实意义与人文价值,从而真正达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灵活运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灵活运用提问方式是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活力关键因素,教师应打破传统单一提问模式,采用多元化策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提问时机选择应更具灵活性,既可设置前置性问题引发阅读期待,也可以采用过程性问题伴随文本解读,还能运用总结性问题归纳文章主旨。提问范围需全面覆盖,既包含文本内容理解也涵盖写作手法分析,更延伸至情感思想领悟,甚至拓展至文化内涵挖掘与现实意义思考。提问形式应富于变化,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激发思维发散,设置对比性问题锻炼辨析能力,使用假设性问题培养创造思维运用探究性问题引导深入思考,还应当结合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互动形式,创设多样化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值得注意提问后续处理同样重要,教师应避免简单评价而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空间,引导其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多元答案,尊重个性化见解形成思想碰撞与智慧分享良好氛围,切实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感与获得感。

以必修上册李白《将进酒》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运用多元提问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课堂伊始采用情境导入式提问:“若你身处盛唐宴会,面对人生困境会如何排解?”引发学生生活联想与情感共鸣。文本初读环节设置探究性问题:“诗中哪些意象最吸引你?为何这些意象能千百年来打动无数读者?”鼓励个性化阅读体验;深入赏析阶段运用对比式提问:“将此诗与陶渊明饮酒诗相比,呈现何种不同人生态度?”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与思辨思维。拓展延伸环节尝试角色互换提问:“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对科举失意与政治挫折,除纵情饮酒外还有何人生选择?”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课堂总结阶段采用辩论式提问:“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观值得现代人借鉴吗?”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与思想交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灵活采用小组讨论、朗诵比赛等形式,将提问活动融入多样化学习任务中,既避免了单调枯燥又促进了学生全员参与。

结论: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教师应摒弃传统随意化、形式化提问方式,转而构建系统化、层次化提问体系,精心设计问题内容与呈现方式。通过问题设计精准化与提问方式多样化双管齐下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能。课堂提问改革需要教师持续反思与实践,不断完善提问技巧优化提问策略,逐步形成适合学情特点提问模式,为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铸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智钢;.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C]//2018.

[2] 张汉霄.探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南北 桥, 2020(1):1.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1.012.

[3] 王裕明.引导思考 有效提问——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7):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