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与实践探索
刘秀华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1 年 7 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以“问题为载体、以活动为形式、以综合为特征”,其作业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的界限,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落实“双减”政策中“提质增效”要求的重要抓手。
从教育价值来看,优化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一方面能够减少机械重复的低效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护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在实践探究中发展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培养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部分教师对综合与实践作业的理解存在偏差,作业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双减”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因此,探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的现存问题
(一)作业目标模糊,偏离素养导向
部分教师在设计综合与实践作业时,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未明确作业应承载的素养培养目标。作业设计多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例如让学生“调查家庭一周的支出”,仅要求记录数据,未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与反思,忽视了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的培养,导致作业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二)作业内容脱离生活,缺乏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作业的核心在于“实践”与“综合”,但当前部分作业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统计社区商铺数量及类型”,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社区调研的经验与能力,作业往往需要家长代劳,学生沦为“旁观者”,无法真正参与实践过程,难以实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标。此外,作业内容多局限于数学单一学科,未与科学、艺术、语文等学科融合,缺乏综合性与开放性。
(三)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与层次性
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书面报告”“调查表格”为主,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作业设计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完成复杂的实践任务,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无法得到充分的能力拓展,导致作业的适切性不足。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一)锚定素养目标,明确作业导向
“双减”背景下的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应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锚点,将素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作业要求。教师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各学段综合与实践作业的素养培养重点:低年级侧重培养数感、量感与合作意识,中年级侧重发展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高年级侧重提升推理意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二)联结生活实际,丰富作业内容
综合与实践作业的内容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事、感兴趣的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提升作业的综合性。
1.立足生活场景设计作业:教师可挖掘校园、家庭、社区中的数学资源,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任务。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后,设计“校园板报设计”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教室板报的长和宽,计算板报面积,结合美术知识设计板报布局,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设计方案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运用。这类作业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融合了美术学科内容,体现了综合性与实践
性。
2.结合节日与社会热点设计作业:利用国庆节、中秋节、植树节等节日,或“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社会热点,设计具有时代性的作业。例如,在植树节期间,设计“我是绿化小卫士”作业,要求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种植植物的种类,统计每种植物的数量,计算种植总面积,提出校园绿化改进建议。这类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渗透了环保教育与社会责任意识。
(三)创新作业形式,体现层次性与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综合与实践作业形式应走向多元化、趣味化,并体现层次性。
1.丰富作业形式:除传统的调查、报告外,可设计实践操作类(如“制作长方体灯笼”“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游戏类(如“数学迷宫”“24 点挑战赛”)、项目式(如“校园义卖策划”“班级图书角建设”)等作业形式。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后,设计“蛋糕分一分”实践作业,让学生用彩泥制作“蛋糕”,并动手将“蛋糕”平均分成不同份数,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设计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将作业分为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三个层次。例如,在“统计”单元中,基础层作业要求学生“统计自己一周的睡眠时间,制作简单条形图”;提升层作业要求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分析数据并提出合理建议”;拓展层作业要求学生“调查社区居民的睡眠时间,撰写小型统计报告”。分层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实现“因材施教”。
四、实践案例:“小小超市管理员”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与实施
(一)作业设计背景
针对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万以内数的认识”等知识,结合“双减”要求,设计“小小超市管理员”项目式综合与实践作业,旨在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任务,巩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万以内数的认识等知识,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超市运营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调查-策划-实践-反思”的完整过程,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中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三)作业实施成效
通过“小小超市管理员”作业,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定价、收银等实际问题,巩固了学科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作业形式新颖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减负不减质”。
五、结论与展望
“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优化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生活实际,创新作业形式,完善评价体系,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探索作业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作业情况、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作业),不断丰富作业内容与形式,真正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学礼。“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3(25):82-84.
[2]张梅,“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J].家长,2024(21):93-95.
[3]邱维珍.“双减”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J].天津教育,2022(2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