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谢国祥
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新里仁口小学 433000
引言:“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压力,将教育主阵地回归校园。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是落实“减负增效”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小学课外阅读存在选书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专业性、评价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本文基于“双减”政策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构建“三维一体”课外阅读体系,旨在通过科学规划阅读目标、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实施路径,推动学生从“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转变,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一、分级选书:构建科学化的阅读资源体系
分级选书是课外阅读体系的基础环节,需兼顾学段特征与个体差异,形成“基础阅读—拓展阅读—深度阅读”的阶梯式资源库。
(一)学段目标导向的分层书单
低年级以“兴趣启蒙”为核心,推荐图文并茂的绘本与短篇童话。例如,一年级可引入《蚯蚓的日记》,通过观察画面细节、模仿日记格式,引导学生在趣味中建立“阅读 := 快乐”的认知;二年级可拓展至《中国神话传说》,指导学生用“故事地图”梳理情节脉络,培养结构化思维。中年级聚焦“方法习得”,推荐短篇童话与科普小品,如《夏洛的网》《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版),引导学生掌握“提问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技巧。高年级侧重“素养升华”,推荐经典文学与传记文学,如《西游记》(青少版)、《居里夫人的故事》,鼓励学生开展跨文本对比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主题式拓展的深度阅读
围绕“自然探索”“传统文化”“成长励志”等主题设计书单,形成阅读的“纵深感”。例如,在“传统文化”主题下,可串联《汉字的故事》《故宫里的大怪兽》《给孩子的国宝档案》,从汉字起源、神话传说到文物鉴赏,多角度感受文化魅力。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延伸阅读,如学习《草船借箭》后,推荐《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通过“三遍阅读法”(通读—批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与历史背景。
(三)个性化选书的动态调整
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记录兴趣倾向、阅读速度与理解难点,每月开展“选书咨询会”。例如,针对识字困难的学生,推荐《识字绘本+字理故事》;对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思维导图模板”;对深度思考不足的学生,布置对比阅读任务,如对比《狼王梦》与《斑羚飞渡》中的母爱主题。某实验小学实施“3+X”书单体系(3 本必读 +X 本选读)后,学生月均阅读量从 3.2 本提升至 4.5 本,阅读兴趣指数提高 22% 。
二、家校协同:打造立体化的阅读支持系统
家校协同是课外阅读体系的关键支撑,需通过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与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庭阅读环境的标准化建设
制定《家庭阅读环境创设标准》,要求独立阅读角面积不小于 2m2 ,家庭藏书量达 200 册以上,每周固定 3 次“家庭阅读夜”。例如,在共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时,家长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情节续编”等互动方式,避免单向灌输。某校实践显示,家庭阅读环境达标的学生,其阅读坚持率比未达标者高 40% 。
(二)学校阅读资源的系统化整合
学校需建立分级阅读书库,开发校本阅读指导手册,并配置专业阅读指导教师。例如,某小学通过“图书漂流站”每月流通书籍 200 册,开展“作家进校园”活动,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分享创作故事,学生阅读理解测试平均分提高 12% 。此外,学校可依托图书馆开设“新书速递”专区,结合“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书目,如一年级“读书真快乐”主题下,提供《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读物。
(三)家校互动机制的常态化运行
通过“阅读打卡小程序”“家长观察日记”等工具,实现阅读过程的动态监测。例如,教师可设计“亲子阅读对话本”,记录学生疑问与家长引导策略,如学生提问“蟋蟀为什么选择留下?”,家长可引导“联系它和朋友的经历想一想”。某校实施家校互动机制后, 98% 的学生建立自主阅读习惯,家长参与度提升 35% 。
三、智能评价:建立动态化的阅读反馈机制
智能评价是课外阅读体系的驱动引擎,需通过过程性记录、成果性展示与个性化指导,实现阅读效果的精准提升。
(一)过程性评价的量化管理
开发“阅读成长册”,低年级学生用图文记录“阅读心情曲线”,中高年级学生撰写“阅读疑问树”。例如,某校通过“阅读存折”记录学生阅读量,累计积分可兑换书籍或文具,年度“阅读之星”评选参与率达 95% 。此外,教师可利用 AI 语音测评分析学生朗读流畅度,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
(二)成果性评价的多元化展示
每学期举办“阅读博览会”,学生可通过“好书推荐海报”“故事剧场表演”等形式展示成果。例如,高年级开展“阅读辩论会”,围绕“《汤姆·索亚》的冒险是勇敢还是莽撞?”展开辩论,教师根据学生论据充分性、逻辑严密性进行评分。某校实践表明,多元化评价使学生阅读成果展示参与率提高30% ,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升。
(三)个性化指导的精准干预
建立“阅读诊疗站”,教师通过分析学生阅读档案,识别阅读难点并设计“微干预”策略。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障碍,推荐“识字绘本+字理故事”;对中年级学生概括困难,提供“思维导图模板”;对高年级学生深度思考不足,布置对比阅读任务。某校实施个性化指导后,学生阅读理解测试优秀率从 25% 提升至 40% 。
结束语:“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体系的构建需以“科学选书”为基石、以“家校协同”为纽带、以“智能评价”为保障。通过分级选书实现阅读资源的精准供给,通过家校协同打造立体化支持系统,通过智能评价驱动阅读效果的持续优化,可有效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跨学科阅读、数字化阅读等新形态,使课外阅读体系与时俱进,为培养具有终身阅读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建恩.“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引导[J].甘肃教育研究,2025,(06):98-100.
[2] 赖国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引导研究[J].华夏教师,2023,(14):55-57.DOI:10.16704/j.cnki.hxjs.2023.14.014.
[3] 卢霖芳.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的高效开展[J].学苑教育,2022,(18):64-66.